论“劳动”应区分: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


论“劳动”应区分: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

理思

从“集大成经济学”的前提理解经济,不是总结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它的普遍性,而是理解在现实中存在着的真正的现实性的经济活动着的范畴和概念哪些是最重要的?并从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来运用它们而解决现实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是习惯于用经济学所确定的基本范畴中的概念,来理解这一学科的规律性,然而,《集大成经济学》与这一传统方法是不同的。“集大成”是从社会化经济活动所存在的真正的现实性,来理解经济学中的范畴和概念是不是现实性的、以及对它们定义的含义是不是与真正的现实性相符,如果与真正的现实性是不符的,那么集大成经济学就要去证明它们的存在——不是现实性的,同时,也就要发现其真正是现实性的。

在社会化经济活动中的“劳动”,那是集大成经济学作为经济活动的前提之一。实际上,“劳动”——它就是任何经济活动的起点,在这一点上,“集大成经济学”是与其他经济学不同的。其他经济学不是将货币、商品作为起点,就是将财政、税收作为起点。其实,只要我们从社会化经济活动着的真正现实性去理解,那么,货币与商品、财政与税收就都是围绕着“劳动”而产生的。也可以这样说,其一,没有“劳动”也就没有货币与商品,因为货币与商品是为劳动成果的交换而产生的,并取决于劳动来消费的;其二,没有“劳动”也就没有财政与税收,因为财政与税收是为发展劳动成果、推进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税收才有预算财政的开支。因此,《集大成经济学》也就把“劳动”确定为是集大成经济学的起点。

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学词典中,把“劳动”看成只是“具体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一定义是与真正的现实性是不符的。

在社会化经济活动的现实中,“劳动”也不都是从事着“具体劳动”、而有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比如说,研究社会科学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等等的劳动者,就不是从事“具体劳动”而是从事着抽象劳动。

同时,从事着“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劳动,就不都是属于“有用”的劳动,实际上,也存在着“无用”的劳动。因此,集大成经济学就要对“劳动”这一范畴,就要区分它是“有用”的呢?还是“无用”的?

这样区分,是为了将经济研究的范畴:比喻,研究货币与产品,财政与税收的运作活动之时,从而确定其经济活动的方向:也就有利于搞活经济、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渐进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强盛。

我们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都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将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作为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从而确定为是有利的前提。并将那种从没有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的现实中,将人的精神和观念的纯洁性而作为研究的前提,只能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对此,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而证明这个前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因此,只有将“现实之间”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去作为证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根据,才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有利用的前提。

因此,根据这一前提,集大成经济学也就对什么是“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作了如下的定义:

所谓有用劳动就是用合法行为,去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出产品、服务和成果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而反之,就是无用劳动

然而,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它们的确在人类社会化活动中是存在着的,而且社会发展的速度,那是由“有用劳动”来加速的。而无用劳动与有用劳动相反,它只会给社会化活动而制造障碍;它只会给社会性活动造成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的损失和伤害。

换言之,在现实中,有用劳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而无用劳动不但创造不出成果,反而会给“有用劳动”制造束缚和障碍、并从消化劳动成果中:一方面,“无用劳动”也就削弱了从事“有用劳动”的劳动者的意志,并导致劳动向“无用劳动”而发展;另一方面,“无用劳动”将会浪费社会化经济活动的人力和资源。

实际上,在没有进入实践之前的劳动,劳动者都要从思维的认识方法上:提出自己的劳动的对象是什么?同时,也就要作出从事劳动的方案和计划。然而,哲学在确立什么是正确思维的认识方法上,就要首先确定认识方法的前提即出发点——是不是正确性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和社会化理性的认识前提,理应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前提就是正确性的。实际上,马克思的早期文本运用批判揭露的方法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在从事着确立: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有利的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文本的真正精神。实际上,集大成经济学也是从解读出马克思文本的本真精神之后的产物。

因此,集大成经济学就要对“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去区分其“有用”和“无用”的本质,这种区别也是数字自动化社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的差别,在社会化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实在是太大了。

任何经济学,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范畴”中的“概念”,在集大成的方法看来,“概念”和“范畴”是不能脱离真正的现实性所存在的反映,更不能与真正的现实性相违背。

实质上,哲学的理性认识抽象的范畴、概念,理应是反映现实存在的真正的现实性,这就是哲学的理性认识在运用抽象的概念、范畴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哲学的理性认识在运用其抽象现实存在的实体和现象的方法,是为了便于系统性、结构性和从属性的理解,而不是用抽象方法来固步自封对象实体的本质是绝对的。这就是马克思在批判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揭露中暴露出来的秘密。

也可以说,读者从马克思批判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所揭露出来的问题之后,人们必然要建立一种反映真正的现实性的抽象原则,来理解哲学、经济学,并作为是生活在现代化的那些从事哲学、经济学而研究的角度和前提。

那么,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和前提作为出发点的集大成经济学,就理应重视区别现实中的两种劳动:“有用的”和“无用的”。

诚然,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是从现实存在的结果中而反映和体现出来的。那么,劳动在没有进入实践之前,能不能区别出它的有用和无用呢?对这个问题,集大成经济学已经在对什么是“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定义上解决了。

这样,集大成经济学在确定人们思维其劳动的对象、方案和计划的正确性与否,首先就要区别这项劳动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人们从这个前提出发,那么从思维的认识劳动者的对象上,就确定了有用劳动的方向和途径。

然而,对于“无用劳动”来说,它给国家和个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失是巨大和不利的。比喻,战争的发动者和参与者所从事的劳动,它给国家和个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中国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思想革命化”的推行者和参与者所从事的劳动,它给国家和个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小的。那么,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思想革命化”时期,人的精神和观念是不是崇高了呢?实际上,只要是在人们不能生活下去的时候,精神和观念就没有崇高的前提和基础了。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也是由天天讲、日日讲“阶级斗争”才有其思想的精神观念纯洁性,一旦有一日不搞“阶级斗争”,那么,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就会失去推动其运动的中介。

诚然,对于“有用劳动”来说,它给国家和个人及家庭所创造的财富是巨大和有利的。比喻,改革开放的创导者和参与者所从事的劳动,它给国家和个人及家庭创造的社会性成果,以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是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将劳动区分其“有用”和“无用”的两种本质,是自动化生产力时代的必然性。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理思

                                                                                                                      2009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