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型汽车集团中,合资品牌的盈利贡献越来越突出,且这些车企正将合资公司的盈利投入到自主研发中,抢夺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而自主品牌方面,长城汽车凭借不错的盈利,打破了自主品牌市场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之间的较量。
集团自主:利用合资反哺 加大自主研发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型汽车集团中,合资品牌的盈利贡献越来越突出,且这些车企正将合资公司的盈利投入到自主研发中,抢夺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这从上市车企年报中的业绩数据可见一斑,汽车类集团化上市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合资企业盈利水平的相关度越来越高。
典型的案例如上海汽车,2010年,上海汽车营业收入3133.76亿元,同比增长124.42%;利润137.29亿元,同比增长108.26%。据了解,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是上海汽车自2010年2月开始将上海通用合并报表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公司实际营收增长约在40%左右。
和上海汽车一样,广汽集团同样依靠旗下合资公司取得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较大提升。2010年,广汽集团年营业收入598亿元,净利润43.3亿元,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日野贡献了大多数利润。
长安汽车2010年营业收入330.72亿元,同比增长29.2%;净利润20.27亿元,同比增长80.9%。2010年,长安汽车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江铃控股和长安福特马自达,其中后者贡献了净利润的60%。
东风集团公布的2010年业绩显示,集团收入1223.95亿元,同比增长33.4%;全年净利润109.81亿元,主要利润贡献仍来自于合资品牌。
通过梳理汽车上市企业年度报告可以发现,集团化上市企业主要通过合资品牌盈利,再投入自主品牌研发和收购。这一模式,正是集团化汽车企业相比自主品牌车企的优势所在。
本土自主:“产品竞争”较量“规模竞争”
在过去两三年中,本土自主品牌呈现出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三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长城和江淮打破了这种格局。2010年,长城汽车销售额为221.75亿元,利润为26.98亿元,同比增长163%。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销量为36.34万辆,是自主品牌中单车利润最高的汽车企业。
在A股市场中,江淮汽车发展较快,2010年销售额297亿元,利润为11.63亿元,同比增长246%。
作为进入汽车行业时间最短的自主品牌,力帆股份2010年汽车业务销售额为28.6亿元,总利润(含摩托车业务)为3.82亿元。力帆汽车业务包括乘用车和微车,预计今年产能将达到10万辆。
其他两大自主品牌吉利汽车和比亚迪利润则表现一般。2010年吉利汽车销售额为201亿元,利润为13.68亿元,仅增长16%。受经销商渠道困扰,比亚迪去年销售51.98万辆,销量仅增长16%,低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汽车业务贡献的净利润也出现50%的负增长。
一向布局稳健的长城汽车和江淮汽车悄无声息的赶超,靠的是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实际上代表了两种自主品牌发展路径,前者注重磨练内功的“产品竞争”,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圈地盘的“规模竞争”。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自主品牌钻政策空子赚钱,忽略了汽车本身的发展问题。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政府的扶持,让自主品牌难以抵挡异地扩张带来的利益诱惑。在中央政府努力推动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进程、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大背景下,自主品牌这种大肆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的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实业之心冷却,而资本经营理念却日渐上位。
而反观长城汽车和江淮汽车,没有过多的扩张行为,坚持稳扎稳打的发展风格,专注汽车市场本身,都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合资自主;定位低端 力图快速占领市场
截止目前,许多合资公司都对发展自主品牌有了新的规划。与之相应的是,广汽本田自主品牌理念的3款车型于4月17日开始上市销售。在中国汽车市场,合资汽车公司为应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政策变化,开始有针对性的推出合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并已逐渐成为趋势。
从已经公布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整车制造商发布的规划来看,车企大都把产品定位于A级车及其以下市场,产品的定价在10万元上下,比如广汽本田的理念售价为6.98~9.98万元。这会对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车企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资自主”的出现可谓衔玉而生,在原有合资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物流以及营销架构下,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应属大概率事件。而且,由于汽车制造领域的固定资产折旧、模具开发和研发摊销都相对较高,“合资自主”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合资企业在上述方面的折旧摊销水平,进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合资自主”的生产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比较容易理解某些合资企业考虑使用即将退出市场的成熟车型作为“合资自主”主打产品开发原型的缘由了。
从区域市场角度分析,随着国内一二线城市汽车市场容量的日趋饱和,如何进一步开拓三四线市场,如何进行品牌差异化是一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消费者的不断成熟,消费人群的不断细分也将推动汽车企业寻求品牌差异化的对策。而合资企业通过“合资自主”的方式推出适合新的细分人群的产品和品牌,并有效地和现有品牌形成适度差异化,这不但可以拓宽合资企业的产品线,而且会给提升合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最终提升赢利能力带来长远裨益。
在品牌定位上,“合资自主”将会和现有合资企业的主导品牌存在较大差异,最终体现在价格定位、人群定位和区域市场定位上,“合资自主”将和现有的传统的“本土自主品牌”短兵相接。而“合资自主”在制造成本和营销体系上的优势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本土自主品牌”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合资自主”很有可能将制约“本土自主品牌”的成长前景,甚至是挤压“本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