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渐渐没有了地域特色,因为啥?
●社会进步的必然。地域的阻隔作用,越往古代越明显。不光表现在建筑上,方言也是一样。山区的阻碍比平原更突出。隔一座山峰,说话就有区别。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通信及交通的现代化,这些阻隔在逐渐消失。如同许多地方小孩子不会讲本地话一样,各地建筑也在充分的人员、信息交流下,趋向一同。20年前东南亚商人在厦门开发的商品房,根本不注重朝向,但随着北方人在这个城市的逐渐增多,厦门住宅的朝向特征,正趋向中原地区的习惯。
●技术进步以及土地资源的枯竭。人口的增加以及对舒适的无止境追求,使住房永远都处在不断膨胀之中。土地的相对有限,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促使我们把建筑向空中延伸。如今在一线城市,100米左右的高层住宅已经是常见的住宅高度。在这样的建筑高度下,四合院等传统的建筑形式根本无法套用到现代建筑之上。建筑高度越高,其可以选择的建筑风格也越有限。尽管构成建筑的一些线条可以有一定的特色,但和建筑的高度相比,给人的感觉处在次要地位。
●教育的弊端。现代建筑学教育,培养的是同一标准要求下的建筑师。这些建筑师中的一些出类拔萃之才,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做出具有当地特色产品,但这样的建筑师凤毛麟角。众多的建筑师是在生产产品,而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建筑艺术具有本色的特点。一个建筑师通常谙熟某种风格的建筑设计,通常不会是全能。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决定了这些建筑师并不一定处在和他的特质一样的城市工作。
●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矛盾。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令中国的建筑艺术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破不立的思维根深蒂固。摧毁、重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循环往复。阿房宫三百里,挡不住改朝换代时的一把火。这样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暂且称之为中国式拆迁吧。
●商业因素。基本上,开发建设单位主导着建筑的特色。曾有一位设计师坦言,有什么样的开发商,就有什么样的房子。开发商老土,盖的房子也老土。在商业利益的追逐下,建设单位对于建筑形式,基本上是商业利益导向,加上自己朴素的建筑认知混合而就。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地域特色很难被作为建筑设计的主导因素。
●传统文化是沉淀出来的,而不能被短期商业性建造。在我们怀念传统、批评现代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再过一些年,我们现在所谓的现代,很可能成为那时的传统。
其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千城一面,不一一赘述。
两百城市一母所生有何不妥?怎么避免?
●面对千城一面的趋势,过度的忧心没有必要。毕竟我们不能把几十层的高楼做成四合院的样子,屋顶铺上几片瓦片,远不能说就是传统建筑。对于普通的建筑,只要建设者用心建造,符合大众的审美和使用要求,并和谐融入周边环境即可。走向极端的个性化建筑可以有一些,但不需要太多。到处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最后大家都不是。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待一个城市的老建筑,要有敬畏的态度。大拆大建,把老城区几近彻底摧毁,是可怕的观念和短期利益行为。许多城市对待老城区,采取的简单治理手段就是拆。而在老城区拆迁到几乎没有了的时候,才想起划出一片作为景点来补偿。这样做对保留城市特色没有任何作用,充其量只是有个旅游景点而已。对待城市的过去,需要保留的是他的生活风尚。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拆迁的时候,要对传统的城区怀着敬畏的态度,要有某种程度上的完整保留,并进行适当治理,以浓缩老城区的特色痕迹,同时提升生活在这里的舒适度。但这样做,不仅不可能赚土地的钱,还需要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