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团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怎样在团队中激发创造力?或者说怎样使团队更具创造力?这是困扰企业高管的难题。尽管创造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幸运儿的特质,但任何个人或团队都可以变得更具创造力——能够产生更多促进增长和业绩的突破性创意。事实上,从经验丰富的首席级高管到入门级的客服代表,企业可以利用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即运用一些来自神经系统科学的实用洞见,来提升任何级别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成果。
激发团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要高度重视感知能力,一些一流的神经科学家发现,感知能力与人类大脑的创造力具有内在联系。为了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必须用前所未见的事物“轰击”自己的大脑。这种新颖性至关重要,因为人的大脑已进化得极具效率,并经常在感知事物时“走捷径”,以节省精力;以惯常方式感知信息只需要消耗很少的精力。只有通过迫使大脑对信息重新分类,并超越习惯的思维模式,才能开始设想真正新颖的替代方案。
一般来讲,激发团队创造力有四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企业高管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并提高创造力。对于任何伺机抓住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在增长机会的企业来说,这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力。要想成为创新者,就必须摆脱固有的成见。不幸的是,人的头脑令人吃惊地善于支持其根深蒂固的观察世界方式,同时还会过滤掉与其相反的证据。
事实上,即使当不容置疑的事实摆在面前时,很多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坚持不肯放弃自己的成见。个人体验有助于矫正这种缺陷:通过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一些事情,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而围坐在会议桌旁进行抽象的讨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通过设计一些直接面向与会者的隐含或明确假定的个人体验活动,走出办公室,开展创造力培养演练或创意生成活动,具有极大的价值。对于员工来说,体验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观察、购物、与销售人员聊天、拍照,随后,又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创意讨论会上,与组员们分享了彼此的观感。同样,为了启动一项创新工作,造访竞争对手的分支机构也是必需的。
通过安排个人体验活动,企业使其员工更容易提高创造力。对于想要开始提高团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管而言,要从头到尾体验一下购买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过,就像一个真正的消费者那样记录整个经历。如果可能的话,包括拍摄一些照片。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参观其他企业(包括竞争对手)的门店或业务操作,并将其与在自己企业相同部门的体验进行对比。就像任何普通消费者都会做的那样,在网上对一种产品或服务(或某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研究和搜集信息。尝试用一个与特定产品或服务相关的问题,向自己的企业寻求帮助。在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的场合,观察真正的消费者,并与他们交谈,了解除了本司产品以外,他们还购买和使用哪些产品,消费者认为哪些产品可以替代本企业的产品,以及他们做出购买决定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在创意生成讨论会上,要大胆摆脱熟悉的条条框框,另一种方法是探究一下那些在企业乃至行业中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通过识别,然后系统地挑战这些核心信念,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其接受新创意的能力,而且可以在竞争力上实现一次飞跃。采用突破陈规的做法,以激发思维。企业领导人知道,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质疑这些信念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简化产品;创建新的奖励计划;按照客户的态度和行为,制定新的客户细分方法,以支持新产品的开发。
希望通过探究企业的陈规陋习,释放自己创造本能的高管,可以首先提出一些关于客户、行业规范,甚至业务模式的问题。然后,系统地质疑其答案。我们从事哪些业务?人们期望客户服务达到怎样的水平?客户始终不愿意为哪些服务掏钱?哪些销售渠道策略对于我们必不可少?然后,用创新者的五种重要的“发现”技能:联想、提问、观察、实验和联网,推动创新最给力的技能是联想,在看似无关的各种疑问、难题或创意之间建立联系。
联想具有巨大的威力。为了着手利用这种力量,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使用类比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其他企业来激发你的想象力。通过在一家企业与另一家看似无关的企业之间强行进行对比,团队的创造力就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需要原始创意的情况下。当然,大多数企业将在创意生成讨论会或解决问题的会议上使用这种方法。类比法非常简单明了,只需草拟一个提问清单,并以此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另一种可以用来促进创造力的简单方法是,对自己的业务模式人为设定一些限制条件。此举会在其他方面的低风险业务活动中加入一些急需的“绝对必要性”通过施加限制来激发创新,听起来似乎有悖常理——这不是一种探索“闲置机会”和“蓝海市场”的创意?然而,如果没有一些老式的强制性机制,许多想成为创新人才的员工就会漫无目的地南辕北辙,或始终无法离开自己的“智力舒适区”。
总之,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只有少数幸运儿才具有的特质。通过使员工置身于意想不到的环境之中、勇敢地面对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运用类比法,以及挑战自己的组织,以克服困难的限制条件,就能大幅提升团队的创造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