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报道称,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政府向上级申报计划建设廉租房600套,但在约定期限内却一套未建,实际只利用商品房改出72套,而该计划的1600万元国家专款已经拨付到位。(近期,商州区政府提出了补救整改措施,72套廉租房在6月底前摇号配租,另外528套廉租房将开始施工。)
疑问很多。1600万元“国家专款”是怎么拨下去的?拨完之后有没有回访与调查?如果挪用或谎报廉租房上的政绩,操控保障房制度的地方官员该当何罪?这些问题,显然不是“补建”二字能担待得了的。保障房的前世今生,与商品房市场的吊诡相映成趣,与公民居住权益上的多舛暗相呼应,更与地方权力对公共政策的消解互为表里。1600万元廉租房“国家专款”被套现,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看,真相还仅仅开了个头——围观的不仅有民众,还有千千万万生于账目上的那些“廉租房”。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完成1000万套,分到各地的任务必须完成。然而,现实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家证券机构4、5月对河南、河北、湖北等地进行保障房建设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将此前在建的教师宿舍、工矿企事业单位员工宿舍、职工公寓和人才公寓等纳入了保障房统计中。更有甚者,广东顺德一保障性住房用地被美的集团以底价竞得,将建设2000套限价房和400套公租房。但竞买文件中却注明,该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后,将定向供应顺德大企业员工。事实上,在顺德符合大企业标准的,只有美的集团一家。凡此种种,廉租房的命运,可窥斑见豹。
廉租房上的“注水”或者“缩水”,让公众觉得这保障房似乎成了颇具魔力的橡皮泥。但房子的事,查证与监督起来本来并不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但问题是,为什么廉租房上的猫腻还是如此之多?为什么骗取保障房配套资金如此容易?为什么保障房的暗度陈仓总是媒体扮演说真话的孩子?
别怪老百姓质疑政府的公信力!监管的不作为足以让保障房给千万无房老百姓带来的希望和幸福感逐渐冷却了下来......眼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没有高效处罚机制保障的政策还是好政策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马上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