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前半生多历考试,深知:凡多项选择题,就不会是难题。经济决策难题是单项选择,其中最难者,莫过于二选一。而眼下的中国经济,又逼近了二选一时刻。
6月14日,北京将公布5月份的重要经济指标,包括5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前天,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去年在给整体经济降速方面出手太晚,他们担心中国的通货膨胀局面现在已站稳了脚跟,因此可能只有经济陷入严重低迷才能遏止住物价上涨的势头。报道称,虽然中国政府可以不费力气地让经济恢复高增长,但战胜通货膨胀却是一项严峻挑战。
这确是一个问题。至今,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高度依赖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因而也依赖于大量资金注入。但碰上通货膨胀,就骑虎难下了。
5月份CPI未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已有报告称,5月份通货膨胀率可能将高于预期,6月中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的可能性很大。之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孟的话报道也称,长江中下游的旱情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中国5月份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于5%。
目前,华中正经历5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截至本周一,中国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较4月份的水平上升了2.2%,重拾升势。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周部分主要蔬菜的价格都上涨了10%以上。食品在CPI中的权重接近三分之一,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市场必须准备迎接又一轮通货膨胀。每逢价格异常上涨,恶劣天气总是头号嫌犯。这次,长江流域的干旱在民众和市场问责通货膨胀之时出现,可谓“及时”。
应该承认,供给端出现的问题确实对短暂推高中国食品价格有作用,而从中长期看,通货膨胀的基础,还是货币供应。相信还会有一些政府部门把不断攀升的食品价格归咎于天气原因,但如果不正视货币政策的基础作用,CPI上升就不可能随着天气转好而逆转。注意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近30%是北京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之后,异常宽松的货币条件一直延续到去年。现在看来,这一政策可能拖久了。
也许民众还是会更关注直观的食品价格表现。但需注意:食品是农业产品,供应弹性很小。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制造业可以调整出足够的产能来满足。但当食品需求增加,供应却无法及时响应,价格自然会随之上涨。因此,食品价格上涨,以及推动其上涨的直接原因——天气异常只是表面现象。
显然,今年以来北京面临的关键任务是平衡好保经济增长和抑通货膨胀。但现在看来,通货膨胀越来越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处理不当,可能动摇社会稳定。最近,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崔历接受道琼斯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食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加之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通货膨胀使中国提升内需的目标难以达成。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内需受抑会影响经济增长,相对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的风险便更为紧迫。
可见,北京必须腹存预案:当事不能两全,动用一切手段使通货膨胀预期维持可控便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