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过渡技术的外部性


 

如果你阅读学习IPv4Ipv6过渡的技术,会发现有几十只之多。而且一会有一波人说过渡技术已经成熟了,一会又有一波人说问题还不少。一会吹嘘一个过渡技术多么多么的好,一会又有人说该技术存在诸多问题。迷糊了吧?

 

IETF目前对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存在1个重大缺陷: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网络层面,而IPv6过渡技术对外部应用、用户甚至经济型的影响研究,几乎空白或过于肤浅。IETF反复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但在IPv6过渡的标准化方面,却是以网络为中心,完全忽略了IPv6用户(普通使用者和ICP)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ipbaobao以为有以下一些“外部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  这种过渡技术,需要什么样的IPv4地址。有些需要足够量的公开IPv4地址,有些则不需要;

2)  这种过渡技术,需要什么样的IPv6地址。有些需要特殊前缀的IPv6地址,有些则不需要;

3)  这种过渡技术,会和其他哪些已有的过渡技术存在潜在的冲突?比如多种过渡技术使用时,有可能出现把IPv4翻译成Ipv6再翻译回IPv4的情况;也可能做多次加隧道和去隧道的工作;

4)  DNS有哪些要求;

5)  对防火墙(配置的ACL)有什么要求;

6)  用户和ISP,可能分别需要做哪些配置;

7)  对现行的OSSBSSAAA系统的影响;

8)  对哪些应用有影响,比如P2P模式的应用;

9)  终端、OS或应用支持Ipv6,具体指什么意思(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