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说,历史会重复,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但有一种中国特色的事物,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还是悲剧。
最近,有报道说,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新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修改了将纯电动车作为唯一核心的战略,大幅提升了混合动力的地位。还有,科技部几乎是偷偷摸摸地“悄然启动”了电动车“十二五”专项规划,与其作为两年来纯电动车大跃进始作俑者一贯表现出的张扬形成极大反差。此外,为防止外资垄断新能源汽车技术,发改委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规定: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公司中,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这等于宣布,作为纯电动车“大跃进”的基本假设前提,中国在纯电动车技术上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纯电动车“可实现弯道超车”的说法已被忍痛抛弃。此前,杭州的众泰电动出租车爆炸,也给电动车“大跃进”和拿用户做路试的电动车研发敲响了警钟。
种种迹象表明,两年多来的纯电动车“大跃进”即将收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回归理性务实的线路。这本来是好事,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我想说些话,却发现与7年前在《自主研发切忌大跃进式的浮躁》一文中说过的话没什么两样:
有关专家、学者激情论证了电动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我国电动汽车研制开发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核心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动汽车3至5年内进入中国百姓家庭”。在几乎没有不同声音的情况下,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随之启动:国家投资8.8亿元,加上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合资总共约24亿元,全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自主研发。
然而,有多少关于国内电动汽车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大进展”、“群体性突破”、“‘破坏性’创新”,国产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燃料汽车下线的消息,在一次性地见报之后便销声匿迹了?又有多少曾经争先恐后上马电动车研究项目,并雄心勃勃地誓言将电动汽车“进行到底”的国内企业开始忙着抽身而退?有多少相关企业敢于说出这样的实话——“企业研发并不都是为了实现产业化,有些只是为了争取一些项目资金而已”(某企业负责人语)?又有多少研发资金打了水漂或者说交了“学费”?有多少人现在又改口说“电动车将在2015年左右实现产业化”或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863电动车专项计划又做了哪些调整?
本世纪初的那轮电动车“大跃进”与这轮“大跃进”一样,都是基于“同一起跑线”这一似是而非而又蛊惑人心的说法,不同的是,前者的细账虽然从没有被拿出来晒晒,但多少有一个数——24个亿,而后者迄今花了多少钱就没底了;前者以汕头南澳岛上的那个被债务、烂尾和电池爆炸困扰的“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为中心,后者则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前者只是个预演,后者才称得上是正式演出。
更重要的问题是,前者的账目没有被清算,那些不负责任或乘机捞了一把的专家和官员也没有被问责,后者也该如此吗?还是我们有的是学费,犯不着这样斤斤计较?我敢说,如果还不清算,过不了几年,将再来一次大同小异的“大跃进”。
纯电动车“大跃进”要不要清算?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