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可以向“洋老师”学神马?
文/赤脚远足
奇瑞与斯巴鲁达成合资协议的消息传来,让不少媒体记者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到现在了,自主品牌还有合资的必要吗?很显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次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传出与海外某知名或不知名的车企传出合资合作绯闻时,大家总容易习惯性地发问:自主品牌这个时候再搞合资,这个……真的可以有吗?
当斯巴鲁和捷豹路虎的合作橄榄枝向奇瑞伸来时,这种来自外界的疑惑显然不能左右奇瑞高层的决策。一切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这可能是任何一家本土汽车企业决策层在运筹帷幄时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果合资合作能带给奇瑞依靠“自力更生”所无法获得的东西,奇瑞为何要拒绝与外资合作呢?
更何况,作为本土自主品牌汽车“旗手”代表,土生土长的奇瑞在诸多方面的确与斯巴鲁和捷豹路虎等“洋老师”存在明显差距。但即便是与斯巴鲁合资项目已经获得实质性突破(当然,能否落地还要听政府主管部门的),目前仍有不少人会觉得,一向在公众面前坚称要“将自主事业进行到底”的奇瑞,这会要“变节”了。
众所周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这几年一路走来,的确历经风雨,但迄今仍未看到真正色彩夺目的彩虹。反倒是合资品牌以“合资自主”新一轮攻势,向刚刚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的自主品牌发起了新一轮更疯狂的“围剿”。在本土汽车企业面前,彩虹被阴霾所替代,而接下来合资自主与自主品牌的贴身肉搏,也势必腥风血雨。
在更为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自主品牌的发展格局已经开始加速分化:有的迎难而上、一鼓作气,甚至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开展绝地反击,如奇瑞、长城和吉利等;有的见风向大变,干脆退守阵地,甚至预感到大势已去不惜破光破摔,这个不好点名你们懂的;还有的固守自己所谓的“独特模式”,任凭窗外飞沙走石我自岿然不动……
无论自主品牌如何分化,有一点市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超越的,那就是:只有那些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并且擅于改变自己的企业,才是最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幸运儿”。对于依托市场井喷“野蛮生长”起来的自主品牌而言,改变自己不是问题,如何在改变中不迷失自己才是最大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奇瑞合资斯巴鲁,就是个通过向“洋老师”学习,逐步改变自己的好时机。作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代表,奇瑞自身的发展已经进入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精益式增长过渡的“瓶颈期”。告别野蛮生长,这个过渡尤为艰难,而在奇瑞身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信在其他自主品牌企业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映证。
如果此时有个“洋老师”漂洋过海来“手把手”教你,你为什么要拒绝呢?当然,和大众通用丰田和福特们一样,斯巴鲁来中国“合资国产”并不是冲着做慈善搞公益来的,在商言商——来中国赚钱和淘金才是斯巴鲁急不可耐地推进“合资国产”计划的根本性初衷。这一点,相信奇瑞和其他企业一样清楚。
但是,有一点别忘了。搞合资与搞自主完全是两码事,搞自主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可以恣意发挥纵情挥洒,即便毫无章法也没人能管你;但是搞合资项目就完全是另外一个套路,而且在外资伙伴占有技术和品牌双重优势的心态下,自主品牌都需要以“不卑不亢”且“充分合作”的姿态,二者通力合作方能产生协同效应。
笔者认为,在与合资伙伴碰撞和磨合的过程中,自主品牌收获的远不止那些令人艳羡的“商业效益”。除了在生产管理、品质管控、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等“洋老师”擅长的方面“偷师”外,参与合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更大的意义就是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人才队伍。
这一点在一汽奔腾和上汽荣威等自主品牌打造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如果没有此前几十年的合资经历所培养的人才队伍,奔腾和荣威是不可能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而这种多年累积下来的人才优势,是从来没有搞过合资项目的自主品牌,在短期内所难以弥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转型中的奇瑞打开合资大门迎来斯巴鲁,也算是恰逢其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