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阴道是一条远离文化的不归道


    林阴道是一条远离文化的不归道

[作者:严辉文]

 

近日,有苏州网友发现自己打小就熟知的“林荫道”,在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却写作“林阴道”,无奈之下,他通过博客表达了极大的质疑。对此,教材编写者解释说“林荫道”是异读词,为防止出现混淆,所以国家语委进行了统一修改。

林阴道之大行其道,已经有一些时日了。不过,不同时代的人在此类汉字上接受的正是不同的“规范”,用隔代人的眼光看林阴道,难免感觉怪怪的。看来,汉字方面的代沟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真实存在。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出现的文字简化运动,一直是一个让人诟病的话题。多少个轮回的文字改革虽然已经步履蹒跚地过去了,但是其负面效应尚未全部消化。如今最大的误会莫过于,同为炎黄子孙,港澳台以及海外地区的华人所使用的繁体文字与我们的简体字干脆就形同陌路互不相认了。而与此同时,汉字在简化的过程中,又将许多音义不同的汉字进行了简单化的归并处理,使汉字从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降,历经数千年砥砺淘汰炼字造句所形成的文化生态链条,要么产生紊乱,要么戛然而止。

历史传承、文化源流的人为中断,所带来的另一大误会是,汉字的符号性、硬性规定之类粗暴地取代了其历史合理性和文化源流。

林阴道,大概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例子。有关方面的解释说,这个新词已经使用了15年。说实话,对于究竟为什么要这样使用,从相关解释中我除了看到了强调所谓规范之外,根本就看不到有什么文化原理在焉。所谓规范是指,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语言文字规范手册》,随后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中就将“林荫大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大道”和“树阴”。

规范尽管如此,但是我还是无比怀念林荫道。在这方面,倒是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先生的说法比较令人信服。曹先生以为:应该用“林荫道”。一是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词汇的使用频率堪作第一参考标准。二是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三是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从文化的源流上阐释,汉字才会有意思,才会生动起来,才能构建真正的规范,这大约也是训诂学的基本原理。而如果抛弃汉字文化本身,所谓规范即便有也会慢慢失守。现在不会读不会写汉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而闹出令“夜鬼哭笑不得”的笑话更是屡见不鲜。前不久看一则报道说,呆板与发呆,原本意义和读音都不同,但鉴于太多的人只知道DAI这个音,所以现在干脆约定俗成都DAI了。长此以往,恐怕汉字真要走上一条假守规范真没文化的不归道了。

 

0524红辣椒评论:http://hlj.rednet.cn/c/2011/05/24/2265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