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突显的背景下,海水淡化产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从世界先进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看,海水淡化既省钱又环保,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成为中东地区及其他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方式。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发展海水淡化不仅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要求,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海水淡化。作为政府近年来大力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从生产技术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远落后于世界海水淡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企业在海水淡化产业今后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动力
1、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淡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民生建设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特别是以色列和美国等国,将海水淡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布报告认为,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越来越高,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并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由于我国淡水资源的缺乏,导致了供需失衡、环境地质恶化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我国采取了涵养水源、兴建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等多种措施,取得很大成绩,但没有从总量上增加水资源,缺水趋势依然继续加重。今年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海水淡化,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这说明国家已经从战略高度意识到,提高水安全性,发展水源安全多元化的重要性。由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推动,作为从增量上解决淡水资源最有效的方法——海水淡化,成为了今后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淡水资源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农业可持续生产和发展要求。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生产用水的供需矛盾凸显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凸显了淡水资源供需的重要性,淡水资源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人民生存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由于海水淡化产业是目前可实施、较有效的缓解这些缺水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3、商业运营发展趋势。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目前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10%—30%的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中国未来在海水淡化产业方面将会有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仅就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仅价格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就处于绝对的优势。过去海水淡化产业关注的热点在中东地区和欧洲西班牙等地,但现在英国、法国、新加坡、丹麦、日本等国家的海水淡化企业纷纷来到中国,从事技术、投资和建设活动。目前,中国市场成为国外海水淡化产品装备制造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
国内涉足海水淡化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统计表
公司简称
|
代码
|
2010年营业额
|
营业利润
|
净利润
|
从事产业链
|
业绩报告描述
|
兴蓉投资
|
SZ000598
|
61,157.20万元
|
27,821.88万元
|
23,594.86万元
|
海水淡化综合应用
|
营业收入较上年(调整后)增长8.79%;营业利润较上年(调整后)增长5.90%;净利润较上年(调整后)增长5.69%
|
青岛碱业
|
SH600229
|
216857.56 万元
|
4122.64 万元
|
1141.93 万元
|
海水淡化综合应用
|
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29.97%
|
双良节能
|
SH600481
|
419,203.01 万元
|
--
|
24,543.25
万元 |
海水淡化主设备(蒸发器、冷凝器)
|
海水淡化设备毛利率达到30%,净利润率超过10%
|
中集集团
|
SZ000039
|
517.68 亿元
|
--
|
30.02 亿元
|
海水淡化装置中的蒸发器
|
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52.82%
|
久立特材
|
SZ002318
|
17.8 亿元
|
--
|
--
|
海水淡化用钛、钛合金焊接管
|
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
|
海亮股份
|
SZ002203
|
905,259.29万元
|
21,192.56万元
|
25,797.34万元
|
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
|
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57%、16.93%、30.38%
|
上海电气
|
SH601727/HK002727
|
304.6亿元
|
--
|
14亿元
|
海水淡化主设备
|
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9.3%;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2.7%
|
南方汇通
|
SZ000920
|
9.6亿元
|
--
|
--
|
复合反渗透膜
|
复合反渗透膜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毛利率高达40%,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3%,占公司毛利的26%
|
深圳惠程
|
SZ002168
|
3.53亿元
|
--
|
--
|
反渗透膜核心材料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净利润同比下降6%
|
碧水源
|
SZ300070
|
500,470,845.46 元
|
209,147,112.59 元
|
176,962,990.98 元
|
淡化技术开发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6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8.15%;净利润同比增长65.09%
|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市场潜力
根据国际脱盐协会(IDA)的预测,中国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淡水脱盐市场之一,这也导致了国际上知名的海水淡化企业瞄准中国市场,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分羹巨大的海水淡化产业潜在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随着节水管理、工业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水价与重复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工农发展,我国未来20城市用水、工农业用水量将会急剧增加,其中工业用水增长率最高、生活用水增长率次之,农业用水增长率保持平稳,总的来说中国总需求水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据水利部专家2010年测算,全国年总需水量7300亿吨,供需缺口约1000亿吨。
2005-2020年中国用水需求预测表
年份
|
1980
|
2000
|
2005
|
2010
|
2020
|
全国总用水量(亿立方米)
|
4432.4
|
5498
|
6049
|
6424
|
6890
|
工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
457
|
1139
|
1325
|
1498
|
1770
|
生活用水量(亿立方米)
|
68
|
575
|
689
|
707
|
873
|
农田灌溉用水量(亿立方米)
|
3912
|
3784
|
4035
|
4219
|
4247
|
年人均水量(立方米)
|
450
|
436
|
456
|
466
|
469
|
(数据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钱正英、张光斗,1980年。2000年根据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预计中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出现,全国用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80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与2000年规模相仿,为42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增至2000亿立方米,城市用水增至1100亿立方米左右。据中国脱盐协会(CDA)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海水淡化的能力有64万吨/日,相当于全球的1%。2005年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2020年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要达到250-3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能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申银万国认为,目前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年均市场容量约40亿美元,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未来10年投资规模将高达120亿-140亿元。未来5到10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将会出现迅猛发展,海水淡化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企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虽然中国海水淡化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还存在着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充分,政策法规措施不完善,缺乏标准规范的体系,资金投入不足,规模示范力度不够,国产化水平低,核心技术亟待极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技术产品等。海水淡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目前海水淡化企业发展的状况。近几年,央企集团和实力较强的民企开始涉足海水淡化产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积极开展与各级政府合作
前面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从世界各国看海水淡化也是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方式进行的,政府无论是在法规政策制定、水价机制还是投资建设运营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管控能力,从当前制定的政策分析看,我国政府现阶段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态度是,要加强海水淡化产业的管控。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对海水淡化的发展思路是积极制定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政策,打造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民间资本为辅助性质的产业链结构。目前大型的海水淡化厂都是政府在主导建设。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与各级政府之间的联络沟通,维护好各种关系,通过多种招商引资的形式,引入资金,伺机寻找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机会。
同时,从对外分析看,政府一方面不想完全放开海水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又想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积极打造国有控制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海水淡化产业领军企业;外资企业一方面严格把控对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运营方式,另一方面又想迫切的打开中国海水淡化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和经济利益。政府和外资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博弈。这种情况决定当前政策的折中选择,政府为主导,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采取合作的形式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中国企业可以借此机会以较低成本多的技术和初始市场,进入海水淡化企业的前沿,并做大做强。
2、注重区域与行业市场
从地理区位分析,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海水资源,可直接投资建设生产。我国沿海城市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4,人均水资源量为1356立方米(全国平均水平为2186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以及生活用水量为570亿立方米和279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1%和48.6%,缺水态势十分明显。预计2020年中国东部沿海省市人口将达到5.92亿,比2000年的5.11亿净增0.81亿,按当年人均需水469立方米计算,到2020年新增净需水量为380亿立方米,累计年缺水量为669亿立方米。在沿海地区投资海水淡化产业必须根据海水资源地理位置定位的同时,应该认真的分析和把握区域用水量及缺水量的状况,准确定位海水海水淡化产品的销售市场。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海水淡化企业应该注重京津冀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北部湾地区,重点关注目前已经比较严重的缺水省份。
2010-2020北方沿海四省市(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缺水预测表
年份
|
2000
|
2010
|
2020
|
|
全国总人口(亿)
|
12.67
|
13.8
|
14.7
|
|
全国年人均水量(立方米)
|
436
|
466
|
469
|
|
东部沿海省市
|
人口(亿)
|
5.11
|
5.56
|
5.92
|
比2000年净增长(亿)
|
-
|
0.45
|
0.81
|
|
新净增水量(亿立方米)
|
-
|
210
|
380
|
|
缺水量(亿立方米)
|
289
|
499
|
669
|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环渤海四省市海水淡化规模规划目标表(×1万立方米/d)
地区
|
2010年
|
2020年
|
天津
|
20-25
|
45-50
|
河北
|
15-18
|
20-25
|
辽宁
|
6-8
|
15-20
|
山东
|
20-25
|
45-50
|
(数据来源:《海水淡化规模对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约束及建议》于涛等人,2009年)
从行业市场分析,海水淡化除了城市用水外,主要是工业和农业用水量比较大。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应用于化工行业、核电行业、石化行业、电力行业等工业企业。农业用水主要以粮食农作为生产为主的省份、行业为主。因此继续把海水淡化产品市场定位于行业市场,继续做好行业市场的开拓、挖掘、建立好渠道,是海水淡化企业今后重要的方向。
3、搭建资源优化整合平台
复杂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形成了众多的分工类型不同的企业。国际上的企业为了防止产业的恶性竞争、信息的及时交流、资源的有效配置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海水淡化组织联盟。以国际脱盐协会(IDA)为代表。据资料统计,中国目前涉及海水淡化产业工程研究的单位有40余家,配套装置设备的生产企业600 家以上,分别涉及材料设备制造、配套膜组件、工程设计建设、淡水生产、水源销售以及水务投资等方面。因此除了政府主导之外,企业还应自发组织成立国内的海水淡化联盟,这有助于国内海水淡化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前已有的国内海水淡化联盟不多,有中国脱盐协会、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联盟等。搭建和扩大海水淡化产业联盟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资金的投入,能够达成产业发展共识等条件。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提高企业广泛参与组织的积极性。企业应该积极加入或组建新的、更大规模的联盟,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发展,可以突出海水淡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及时掌握海水淡化产业的动态信息,促进各种信息、资金、人才的优化配置,有效的防止产业链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积极引导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企业能够合理选择产业链发展,立足国内市场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4、技术创新是根本
目前发达国家具备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的核心设备和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海水淡化装置中,大部分核心设备主要从美国、欧洲和日本进口。有学者在海水淡化产业评价上引入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函数模型,得出了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还是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在市场结构和竞争企业因素上处于落后的地位。此外由于技术的限制,还造成了我国的海水淡化企业规模较小,国产率较低的现状。
海水淡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表
|
美国
|
日本
|
以色列
|
韩国
|
中国
|
生产要素
|
97.62665
|
86.88949
|
75.01004
|
84.64949
|
64.08911
|
需求要素
|
78.33445
|
60.53325
|
16.89664
|
28.49725
|
41.95273
|
相关支持产业
|
94.22172
|
69.43962
|
38.94267
|
65.99176
|
47.41925
|
市场结构及竞争力
|
92.63402
|
80.64074
|
41.05367
|
61.88324
|
35.12653
|
海水淡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
91.89584
|
76.46159
|
46.12019
|
63.44865
|
47.34778
|
(数据来源:《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蒋亚荣,2007年)
企业的和兴竞争力离不开核心技术的研发,只有创新的产品、先进的技术才能占有市场。因此在政府主导下,我国企业应该着眼市场需求的核心产品多元开发,继续向海水淡化产业先进技术前沿推进,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推东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升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可采用的具体方式是:一是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二是向引领行业标准的国际型企业吸引优秀的行业人才加盟。
5、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发展从中东石油国家,逐步发展到了南欧、北非、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和海水淡化密切相关了,特别是一些干旱地区和岛国对海水淡化的程度达到依赖的状况。从国际经验上看,条件较优的海水淡化成本已经与目前缺水国家城市的消费水价持平,海水淡化产品可以直接作为城市消费水的良好补充。
另外,随着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主要体现在以“金砖四国”、 东盟、非洲联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上述的区域和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海水淡化企业的潜在市场。政府应该在优惠措施方面积极鼓励海水淡化走出国门,同时中国企业需要认清自身的技术劣势和价格优势,采取国内生产运营,国外设计、建造、维护、辅助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在海外积极开拓市场。
6、树立优秀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效应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长远发展。海水淡化企业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一流服务品牌,建立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国际知名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