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比杜郎口做得更好


  有中国教师报组织的全国教师又一次走进杜郎口活动已经圆满结束,陆陆续续看到前往调研的老师和编辑写的文字稿。无论我怎样去品味,总觉得还是老味道,并没有什么新意。有一位编辑说,如果我去杜郎口,我能写出一万字。

  写上一万字并不费力气,而且是句句都是亲临的真实感受,如果浓缩浓缩再浓缩,我就只有:“我们应该比杜郎口做得更好”12个字了。

  为什么呢?

  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有一篇报道:《杜郎口中学另类教改》,说杜郎口是另类,我觉得所有前往学习的老师和编辑都只要把崔校长一句话学到手:“教育需要的是创新的理念,生搬硬套只能再次坠入传统教学的藩篱。”

  那么就算真正学到手了,就可以实践自己的教育改革,也搞另类教育改革,所谓另类只是特殊性的代名词,教育改革的最终答案就在这特殊性之中,有志者,必定会比杜郎口做得更好。

  其二,2010年在河南焦作举行的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有“另类校长”之称的郑杰在报告中对现场的1000多名同行说,建议校长们成为保守型的人,不要太急于创新。这位局长太另类了,只许自己另类,不许别人另类?难道不是假洋鬼子了?崔校长说的“创新的理念”是没有错的。但是回过头来看郑杰的报告,现在有300多种教育被冠名为“××教育”,“但有多少经过了验证?”

  郑杰“重在传承”的思想也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传承,怎么会有创新呢?。“在中国,陶行知之后就再也没有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得不到传承,又如何去创新呢?

  其三,形式主义在我国盛行,半个世纪以来总是喜欢树典型,难道中国学校都要和典型一模一样?陷入这种改革思维之中,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退步,僵化的教育思想是最愚昧的,最没有生命力的。

  几个星期以来,我一直在阐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道理,教育之根本精神是育人,而绝不能把“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当口号喊,喊破天还是不能以人为本。

  我们应该比杜郎口做得更好,我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施中,不仅是改革课堂,不仅是课堂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智育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的教育,把德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全过程能够实现人生观世界观的升华。

  “知识改变命运”确实一个伪命题,过去我们在倡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这句话并没有错,而是把这句话当口号喊,那么肯定错了。知识是永久的财富,是用于改变这客观世界,而在改变这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类也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我们没有理由停留在杜郎口这个支点上,而有更多理由说:“我们应该比杜郎口做得更好”。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