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将转向弱势振荡


《人民日报》约稿,谢绝转载。

 

5月3日,拉登身亡的消息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短暂的反弹之后继之而来的是仍然是下挫。5月11日,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再次出现显著下调,其中原油和白银的期货价格跌幅均超出了5%。偶然之中有冥冥的必然。决定市场价格趋势性变化的,是经济基本面状况;而一些偶然事件或是风声鹤唳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引发市场提前或者滞后的调整,也可能会使这种调整表现更为平滑或者过度。观察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调整,这可能是其转向较长时间弱势振荡的一个开始。

 

从基本面出发,除了时点因素之外,本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本身并不令人惊讶。从包括美、英、德、法、日,以及金砖四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苏状况来看,2010年3季度以来,除中、德、法、俄的经济增速得到基本维持之外,其余5国的GDP季度增长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这显示复苏前景并不乐观。而中国和欧元区业已启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将使相关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出现进一步减缓。与此同时,反映国际经济往来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波罗的海指数(BDI指数)在近半年多以来一反常态:长期以来,BDI指数均与国际油价具有非常一致的波动形态,这包括在2008年下半年两个指标的不约而同的相继跳水。但是从2010年9月以来,国际油价和BDI指数分道扬镳:从那时开始,国际油价从不到80美元/桶,上升到2011年4月的将近120美元/桶;而BDI指数则从接近3000点下降到今年4月的1300点左右。不论是从航运的需求方面,还是从航运成本角度,都难以让人理解半年多以来石油价格和BDI指数两者形同陌路的分离。

 

那是什么支撑了半年多以来,以石油为代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呢?其一,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有争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其二,靠近产油区的北非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其三,此后作为产油国的利比亚前途面临重大的不确定性。后面两点理由,成为流动性洪水罔顾全球复苏趋缓的基本事实,而疯狂涌向大宗商品的极好借口。一旦情况有所改变,例如出现拉登亡故这样的反向信息,则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就容易从自负转向自卑。

 

在更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观察基本面变化的趋势:首先,中国、欧元区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的缰绳,美联储也已经表示量化宽松政策将在今年6月如期结束,流动性的收紧将使大宗商品价格失去持续上行的推动力;其次,当前的BDI指数已接近2008年下半年危机爆发时的低点,而大宗商品价格却接近2008年危机前的高位,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以弱势振荡的形势来回归理性。当然,大宗商品中的黄金作为特殊避险工具,其价格将与一般商品表现出不同,因而仍有可能继续维持强势。最后,随着北非局势的缓和,以及利比亚局势的可能明朗,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内含风险考虑也将逐渐减弱。

 

总之,大宗商品价格的振荡走弱,最终将有助于全球经济减少滞胀的风险,为发达经济体走出脆弱复苏的阴影带来些许光明。对于中国而言,这段时间正是利用外储、善用其财的时机,同时也是完善国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建设相关品种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定价能力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