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美龄宫“顶级享受”何以受追捧


 

      北京故宫建福宫被曝建豪华私人会所的风波还没有平息,南京国宝单位美龄宫别墅又曝出开办餐厅多年的消息。美龄宫工作人员透露,别墅内的餐厅已经开了七八年了,“外面人”不能随便订,只能通过认识的人订。“这里生意很好,几乎天天都满”。(《扬子晚报》5月16日)

      美龄宫是个好地方。这处建于1931年的别墅,周边环境清雅,建筑装饰奢华,更有穿越历史破空而来的沧桑味道。正所谓世易时移,亦幻亦真,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用餐,确实可能会“在心理上有一种很大的提升感”。然而,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美龄宫,更是一处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文化建筑,并不能被一些私人或者利益团体移作他用,甚至成为某一些人的禁脔,以提供“顶级享受”。

      同样,故宫也是这样一处公共文化场所。诚如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言,“故宫不是我们故宫职工的故宫,我们是受国家委托来管理国家的资产”。故宫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只能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非仅仅是“全球500籍会席”的顶级富豪。顶级富豪固然有权利享受“中国皇家生活体验”,但是,这种享受不应该也不能够在故宫。这是最后的文明底线,不然,当年社会贤达公议成立故宫博物院,将昔日皇家深宫开放给人民大众的初衷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不陌生,也未必有多么费解。之所以底线屡屡被突破,文物每每遭冒犯,动辄“皇家体验”,竞相“顶级享受”,恐怕与一些国人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不无瓜葛。故宫建私人会所,美龄宫管理方金陵饭店也曾在2009年动议“将美龄宫承包出去,建私人会所”,这些做法所秉持、抑或迎合的,大抵都是这样一种睥睨大众、惟我独尊、独享独占、高人一等的观念意识。

      媒体的曝光打乱了故宫建福宫会所的叫卖步伐,不过,从美龄宫几乎每天爆满的情形看,建福宫会所的“生意”想必不会太差。可见,越是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比如故宫,比如美龄宫,等等,则这种占有欲就越是强烈,越是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一点,叫卖者与潜在买家心照不宣,大家都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事实上,这也是时下社会出现分化的表征之一。

      也因此,所谓商业化云云,其实不过是这种特权思想的一件外套而已。商业其表,特权其里,要的就是不一样的享受。至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买卖,文化产品开发,因为其更多服务的是普通民众而非特定人群,所以,只需要适度、规范,不要喧宾夺主就可以了。相比较而言,倒是这种打着“顶级享受”旗号的特权与商业的媾和,更值得人们警惕。什么叫做“皇家体验”?什么又叫做“顶级享受”?道理很简单,以千万人奉一人,抑制大众满足个体,这些当然是要荡涤掉的陈腐思想。

      故宫会所、美龄宫餐厅的走红,正见证了以往被批评的某种腐朽思想正在死灰复燃。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说的社会断裂也在出现,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贫富差距的断裂上,也体现在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断裂上。以往被不当抑制的欲望,又被过度放大了。甚至连一些与民主民生格格不入的封建特权意识,也经过包装之后沉滓泛起。

      目前,故宫会所、美龄宫餐厅事件仍在发酵之中,我们期待有关管理方改正错误、调整做法,给人民一个交代。与此同时,更应该引起注意的则是对特权思想、特权意识的清理。不然,类似的事件仍会在不同的场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