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儿童


     衣冠儿童

  去年的好莱坞大热影片《社交网络》中,有一对略显可笑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高大、英俊,有着亚麻色的卷发、灰蓝色的眼球,武士般的身躯顶着一张坚毅又有点呆板的“精英脸”。当影片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躲在凌乱不堪的宿舍里疯狂编程的时候,他们正在赛艇船坞里不断重复着枯燥而机械的划桨动作;当马克·扎克伯格穿着短裤、拖鞋,在哈佛校园里游荡奔波的时候,他们却穿着三件套正装,拘谨地坐在哈佛校长的对面诉求着公平。

  在这样的两相对照中,马克·扎克伯格越是自由不羁,这对双胞胎兄弟的严谨便越显得刻板可笑;马克·扎克伯格越是在不按牌理出牌的竞争中大胜,他们试图恪守的“哈佛规则”便越显得保守而冬烘。在一个信息和财富都疯狂爆炸的时代,穿帽衫的干掉穿三件套的、穿皮鞋的跑不过穿拖鞋的,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面对迅速崛起的新式精英的挑战,传统精英们颇有些措手不及。

  但即便如此,那对双胞胎兄弟所代表的传统精英,依然不会脱离其传统的既有轨迹,他们仍然会像他们的父辈亲身经历,也期待他们承袭的那样,上一所常青藤名校、爱上一项橄榄球或赛艇这样的贵族运动、加入一个“骷髅会”之类的精英俱乐部……他们不会从两岁起看《新闻联播》,也不会从7岁开始读《人民日报》,但他们会从小就被送进贵族私立小学,会被强迫以最严格的标准遵守这些名校苛刻的校规,并在其过程中苦其心志、强其体魄,以便在未来的政治或经济生涯中扮演健康、阳光、端方的精英角色。他们还会被要求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并尽量担任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从小奠定完整、丰富的阅历,和锻炼其“领袖”能力。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部分早熟或佯作早熟的“衣冠儿童”,或出于其特别的个性,抑或出于父母家庭的特别引导,他们会按照或被按照成人的模样规范其举止,按照或被按照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塑造其价值标准。所不同者在于,一个从小划船、打球、在校园里参与辩论、到非洲担任义工的少年领袖,比一个从小读报纸、阅文件、背着手关怀同学的“小领导”要来得可爱。如果他们的未来果然都是各自所处社会的栋梁,则会让人对他们未来可能领导的社会,产生全然不同的预期。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不应该把对成人社会的不满,都宣泄到“五道杠少年”身上的观点,我是深表赞同。长成今天这般模样,“五道杠”少年本身不能算完全无辜,他的父母就更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从本质上说,他的父母对他的期待和培养,与《社交网络》里那对双胞胎兄弟的父母对他们的培养和期待,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不过是最“普世”的望子成龙的寻常理想而已。所不同者,仅仅在于他们所必须学习的榜样不同。换句话说,如果“五道杠”少年的“小大人”模样果然可恶,则其根源必然是“大大人”们的模样本来就可恶,如果说他的拿腔作势让有些人难以忍受,则也一定是他的“榜样”们早已让人无法忍受。

  “五道杠”风波延续至今,已经渐趋平缓,随着少年的父母出面接受采访,道出个中的原委和委屈,舆论也开始反思在急切中可能存在的粗暴。经过此番风波,相信少年的父母也会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想必也会通过这一事件,警惕自己或孩子不要变成道貌岸然的“衣冠儿童”。没有大人世界的示范,没有武汉“少工”部门循着官级思维的“五道杠”设计,也就不会有少年们的刻意模仿。 

  如果想让这些孩子也能健康成长,并最终以健康的心态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则非得从大人世界的改变开始不可,但恰恰对这个事情,人人都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