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杠探索还是少些好
王旭明
5月11日,全国少工委日前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少先队基层组织设置和少先队标志使用的通知》,叫停少先队“五道杠”,要求各级少先队组织和队员不得使用不符合制作规定的队干部标志。如在基本规定外有创新做法,需经过省级少工委上报全国少工委研究同意后开展探索,这个通知下发的好,明确有力又客观求实。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方面的表态,据武汉市团市委少年部负责人表示,给总队队干部佩戴五道杠,旨在为孩子们提供更高的平台,可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据报道,武汉相关方面已经向全国少工委做出了汇报,目前正在等待批示。
我看,武汉还是别探索了,全国少工委也不要批准了,这种对孩子等级区分度不断提高并强化的探索,可以休矣,换句话说,高校都在呼唤去行政化,少先队更要率先去行政化。
自从武汉市少先队“五道杠少年”窜红网上之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说明我们社会还真是进步了,人们的思想的观念和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开始有了更多的科学与理性。如果说给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设一到三道杠杠,选出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有其历史沿革的内在合理性,那不能不说的是,在新形势下,在社会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将这种合理性合理下去的办法就是探索多元化的改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的方法,摸索多种多样的促进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的途径,但基本原则应当是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即应当是给予更多孩子更多机会的,应当是所有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应当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而决不是在三道杠上再加杠,人为的、外在的、有意的去拉大孩子间差距,加大孩子幼小心灵上等级的阴影。据说武汉方面的做法始自1989年,怪不得不少孩子从小就想当官、当大官,武汉的做法不能不说是源头之一。夸张点说,我特别好奇的想知道,我们不少成年人是怀着怎样变态、畸形和让人不可思议的审美情趣将成人社会的种种不齿的生存原则引入青春,甚至儿童从中得以满足,看着孩子们有形或无形、有意或无意的争杠杠成年人们高兴?无论怎么说,五道杠放大了一项制度完全可能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方面,而缩小了它激励人、鼓舞人的本意。
众所周知,当下我国各个方面行政力量已经十分强大,各个领域行政化的倾向十分突出,本来只为行政部门设立的行政级别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不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又严重制约办事效率和国家形象。源于此,党和政府提出在我国高校要率先去行政化。武汉的做法无疑是行政化的下延,至少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产生更加分明、更加强烈、也更加主观意识强的等级色彩。试想一个仅仅六年级的孩子就和其他的孩子拉开如此大的距离,这不论对于登上顶峰的孩子,还是对于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都是一种负面影响,可以说,少先队组织行政化趋势百弊而无一利。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本应得到更家深入和普遍的理解和贯彻,但武汉方面却走的相反之路,不仅人为地扩大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而且美其名曰“为孩子们提高更高平台是有益的探索”,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做法已经实施二十二年了,可悲啊!在我们科学育人先进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在我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此做法何谈有益?何谈公平?这种对基本教育理念的违背还有探索的必要吗?依我看这样的探索没有最好,因为各种原因进行所谓探索,我看也是越少越好!
据我了解,全国不少中小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和成功尝试,比如在评选三好学生之外,又创设了奋进生等奖项,让所有学生都获得不同奖励。还有一些学校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理念,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无论是小队长、中队长还是大队长让学生轮流担当,这些做法才真正谈得上是有益的探索。
顺便再说一下,请不要再宣传五道杠少年,诸如三岁看联播、七岁看人民日报、已经发表百余篇文章的“先进事迹”了,孩子不仅无辜而且可爱,有辜和不可爱的是成就并自慰状欣赏这些的大人们,是对这些行为倍加赞扬、广为宣传还美其名曰有益探索的人们。如果把孩子听联播读报纸看做弹球弹脑门一样的游戏,还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吗?孩子没病,什么都新鲜,天性使然;成人有病,官瘾成疯,神经病!有一位网友意味深长地说“比尔.盖茨没带过五道杠,也没上过大学,不过有微软,我们有五道杠,但少了很多。”还有一位记者说:“这几年经常能够接触到官腔特别浓的少先队员,包括团干部,老想着转岗、提拔。重用,没有一点青春气息。”这些批评可能严重了,也可能失实,但总观五道杠现象前前后后,值得深思。
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和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可不是靠多少人能当官、能当多大官而成就的,中小学人才培养当然也不是官才培养,千万别在这条斜路、死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