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不死鸟”


  神话传说中有只神秘的不死鸟,没有什么灾难和威胁能让它失去生命,它活到五百岁后就投进烈火,蜕化出新生小鸟,五百年再次循环,长此以往,永不会死。

  故事里的不死鸟谁也没见过,不过,你我有幸,倒能够经常见到中国股市里的“不死鸟”。

  现在,2010年报都披露完毕了,两千多家上市公司,115家公司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意见。“非标”分三种:“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其中警示力度最大的第三种审计报告落在了八家ST公司头上。这些头戴星号的ST公司,再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

  星号ST,就是连续两年亏损,濒临退市风险。

  说白了,公司中的绝大数,都存在主营业务极差、财务报表混乱,有着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让人诧异的是,许多公司多年来连续如此,神话中的不死鸟是五百年一轮回,这些公司是两三年玩一次“濒死而复生”而且屡试不爽——每每濒临退市风险的时候,要么债务重组,财务报表妙笔生花;要么横飞出一笔天外飞仙的关联交易,那钱赚得让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要么就是变卖家当,充实报表。总之,每次都有办法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其目的就是“保壳”,保住“上市公司”这个资格。

  表面上看,保壳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已经成为公司股东的中小投资者不会因为公司退市而赔个底儿掉,而公司大股东包括管理层也能够继续维持,继续想办法利用上市公司资格来“做点事情”,而在地方政府来看,上市公司数量多寡更是其政绩之一,少了怎么行?

  有人会问,中国股市有没有退市制度?为什么那么多烂到脚后跟的公司还能堂而皇之在那里挂牌交易?我告诉你,退市制度是有的,而且多年前还真搞退过几家,但从近些年开始,“不死鸟”公司横空出世,就是赖在这个市场上,打不跑,赶不走。

  举个例子,星号st中华。十年前其主营业务就开始下滑,经营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亏损以后怎么办?为保壳,搞重组。十年来,重组“对象”相亲不断,有国企,有民企,来回拉锯反复,公司是“好一阵坏一阵”,折腾不知道多少次,股民看花了眼也没见公司有实质性的起色。不过,无论谁来入主,“发展”的本事不见得有,但“生存”的能力倒都很强——他们都能小心翼翼避开“退市”红线。这不,今年又来了。按理说,被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影响将是巨大的,比如不能再融资、机构投资者抛售等等,无疑会对公司保壳造成巨大障碍。但是,对这类公司而言,有关政策规定又留好了一定的出路:就发行股票而言,“无法表示意见所涉及事项的重大影响已经消除或者本次发行涉及重大重组的除外”。虽说这些保壳公司谈不上发行股票,但政策总是留有余地的确是“不死鸟”们得以长生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不死鸟”得以重生,靠的是就是所谓的“报表重组”。而管理层在报表重组问题上总是能宽就宽。

  监管层基本上是以“无奈”的态度来默认“报表重组”的。此外,从这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监管层有意识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来参与“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

  这样以来,的确是化解了退市风险,减少了股民损失,“稳定”是有了,问题却被沉淀下来了。

  就像一个泳池,如果出现了垃圾,必须及时清理出去。用注入更多清水的方法,只能让污染扩大。垃圾少的时候或许还看不出来,当多到一定程度,再来清理恐怕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