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本土自主与合资自主品牌第一次正面冲突,广汽本田第一款自主品牌车“理念”已经下线,后面马上跟进的是上通五菱宝俊,再以后,甚至一汽大众都可能将捷达变成华捷,毕竟自主品牌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已经确定,至于什么自主,就行政部门来说,就不需要深入关注了。
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其实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产物,第一,合资中方集团,希望借助外资来强化,至少形式上强化自主品牌,毕竟主要合资品牌的中方,都是极讲政治的,国家从05年就将自主创新写进国家战略,什么都不做,说不过去,第二,外资品牌,也发现了中国的商机,借合资车企造出的自主车,可以大幅度降低价格,在中国销售,而且搞不好还是亏本销售,这样既打击了本土自主的竞争者,又销售了自己的零部件,降低了自己的成本,同时,价格下降,与现有品牌并不竞争,而且一旦中方亏损不支,正好可以实现对合资中方股权的收购,显然是一个极划算的买卖,举双手赞成那是自然,就差将双脚也举起来了。
那么,本土自主品牌如何应对合资自主的挑战呢?
第一, 就是利用合资自主的软肋,有品牌,无技术,加大自主研发。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有一个观点,合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就永远不可能从制造走向创造,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是在中国注册的,它属于中国。由于合资企业的中方没有自有技术,先期投入的产品肯定是依赖外方旧有的技术,但总有一天会甩掉这个拐杖。这个听起来,底气很足,但是,仔细一想,其实几乎没有可能,过去二十年,法律规定50对50原则,要求外方用市场换技术,但执行了二十年,市场被实实在在换出去了,但技术还是要依靠自主,所以,指望外方在没有利益的前景下,帮助中国企业创建强势自主品牌,显然是与虎谋皮。合资自主长期空洞化,肯定是必然结果。而且,开发自主汽车,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所有合资的中方都有资金压力,外方一拿出开发的高价格,与国际的洋标准,估计中国合资方,立即趴下,所以,合资自主,演变成合资研发,肯定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概念。
第二, 构建不均衡竞争战略,超前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品牌弱势,首先是技术,但是中国作为后发汽车产业国家,也有一个优势,即绝大部分汽车产业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学习与改善不难,最近,奇瑞的A3、吉利的帝豪都达到五星级碰撞,说明,在有限资源下,中国也能做出好车。而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山寨能力,即学习与模仿能力,这一能力的突出特征,是能用较低成本做出较高价值,深圳地面上的I-PAD,卖到5000元,而山寨PAD,只要2000元,显然,如果将中国电子的生产能力与汽车结合起来,就可能极大提高中国消费者的价值。例如,汽车电脑,可能很复杂,但是,如果结合3G平,开发软件,中国汽车3G时代为就可能提前到来,所谓的3G汽车,无非是电脑硬件,加各类传感器以及软件的结合,这三条中国都有优势,关键是整合资源。前些日子在深圳,我曾经鼓动做传感器的学生,将电脑,传感器与移动通信结合起来,做成心脏动态监护系统,以根治心脏猝死。他告诉我,从技术上,这最多是两年的就可实现。而汽车的各项指标与传感器系统要比人简单,通用安吉星OnStar系统、丰田G-book 系统、日产StarWings、本田Internavi Premium Club 宣传的很厉害,但在技术上,却没有任何障碍,因此,超常规发展一些特色技术,发挥自主优势,动手早,成本低,上市快,一定能让中国自主品牌脱颖而出,不断赢得技术看点与品牌卖点。要知道,品牌塑造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通过新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
第三,做好品牌基础,稳定产品质量,以“仁”精神,经营好企业
品牌的第二个基础,是质量,而质量的核心是管理,不是技术.这本来可以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但不幸成为软肋。但可喜的是,中国本土自主不但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开始利用这一优势。因为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惩罚式管理,不干不行,激励式管理,干好有奖,文化式管理,自觉干好,而中国本土自主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讲质量的基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上。最近参加吉利一个活动,听吉利宁波公司安总介绍,他已经将人均员工提案,达到27件水平,这个数字超过了丰田,这让我们看到自主品牌管理的力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文化式管理的道路,毕竟,在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企业中,让一个员工,形成参与民族复兴的自豪感还是容易的。
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在北大经济学院教书,大钊教授当年是我们系的前辈,他也是在这个学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种子,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样十几个师生组成的社团,最后夺得国家领导权,足以证明思想与精神力量的强大。而当年共产党的同路人,冯玉祥先生练兵也是如此,他开发了独出心裁的新兵入伍教育,当兵的先要教二百个字,然后再军事训练。这二百个字就包含了“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西北军口号,并且写在臂章上。这些内容,虽然没有改变西北军的军阀特质,但是,却让士兵百姓的观感不同于其他军阀,战斗力自然也就很强。西北军装备不好,但是,政治与军事两手抓,却使得西北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崛起之前,中国一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力量。
第四,创新品牌营销思想,做好品牌营销
宝俊之所以令人恐怖,是因为它的团队,上通五菱在微型车创造了奇迹,2004年还是中国老四,到2011年,仅仅8年就占据了中国微型车半壁江山,销售123万台,这足见合资自主品牌的威力,因为在微观销售终端,五菱的销售人员牛的跟奥巴马似的,给人感觉,这个五菱就是可以直接开到白宫南草坪的。
但是了解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五菱成功的另一半,要归功于哈飞的内乱。其时本人正在哈飞做营销顾问,本来一个很好的计划,却因为哈飞与东安整合,领导换人,导致懂汽车的崔学文二线,而不懂汽车的领导团队上岗。而这些生手,面对的情况却是,五菱咄咄逼人的攻势。本已相对弱势的营销系统,经此一乱,更加一蹶不振。其结果,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惨状,要知道,哈飞赛豹是与比亚迪F3同时推出的,中国任谁都会相信,做飞机的做汽车,应该比做电池的做汽车,更加有竞争优势,结果奇怪的事情就放生了,第一次做汽车的比亚迪,在第一次做汽车营销的老总领导下,轻松击败赛豹。F3现在一个月2万多台,而赛豹一个月只有200台,如此残酷结果,不知道当年主持整合的人做何感想。但就我而言,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非战之罪,罪在人事而已。所以,五菱的宝俊,想在轿车行业重复曾经在微型车的成功,并不容易。
当然,仅仅不内乱也是不够的,因为今天的上通五菱,也非8年之前。所以需要真功夫。这个真功夫,就是营销创新。过去五年,我一直在介绍价值战略营销(五代营销),我不厌其烦的讲,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使用的武器有很大不同,外资品牌,财大气粗,使用整合营销,铺天盖地的广告,绝对一流的产品,当然配合不菲的价格,加上不菲价格支持的4S店体系。中国本土品牌,如果硬拼,模仿外资品牌,必然陷入与龙王比宝的陷阱。不幸的是,相当一部分自主品牌的营销老总都是樊哙许世友式人物,拼勇斗狠,所向披靡,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地盘是低价格,长期拼下去,必然体力不支,难以为继。过去可乐行业,所有向可口可乐发起挑战的非常可乐,汾煌可乐,天府可乐都败下阵来,原因就是如此。
然而,四代与五代营销,却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跳出这个陷阱。通过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及时增加一些小设计,创新消费者价值,中国的百度,可以战胜谷歌,新浪与搜狐,也可以战胜MSN,甚至携程也能让微软惊出一身汗来,可见,在价值创新领域,还是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的。
所以,概括起来,中国自主品牌应该有四个战略,就可以战胜合资自主。第一,坚持自主创新,第二,运用非均衡战略,在信息技术上实现超越,第三,运用精神力量,支持创新与质量基础。第四,运用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五代营销),创新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