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对《侦察连》精辟、到位分析的博文


               转载一篇对《侦察连》精辟、到位分析的博文

                                                                   瞿旋

    网上偶尔搜索到最近一篇对《侦察连》分析的博文,深得我意。我在创作谈中曾多次谈到了文学作品中对技术经验、技术层面的关注。它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武器、战术、战略甚至人之于战争的生理意义,我都从这个层面上给予了阐释。为何国防大学对《侦察连》感兴趣,予以收藏,奥秘就在于此。

    

    该博文从这个角度一条条细分缕析,精到精辟,犹如我所思所想。最后总结道:

 

    “附:小说中所提到的刺刀术,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防一刺刺刀术.这配套刺刀术,当时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与日寇作战时,学习自日军,与日军刺刀术完全一致,并完整保存了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防一刺刺刀术的教材,我已经在武备堂论坛中找到了,并转帖到了我的博客中,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83bb0100l0w7.html,.)
    小说描写的刺杀技术的确很内行!只是不知作者是如何具有如此神来之笔?是否当过兵,对刺杀的事,体悟得这么深,好像只有用悟性使然来解释吧。山东是武术之乡。我只是从我掌握的一些武术理论常识判断,作者写的很不错,切合武术的原理。

   (我确实一天兵没当过,也不知道什么“三防一刺刺刀术”。不过参加工作后短暂的军训时我学过刺杀,并有所悟——比如翻腕之类,我的动作就比别人利索。其次,我的射击也有天性,不用像别人那样苦练,每次都是平均九环。这个在当时的县直武装部会有记录。至于对政治经济形势战略战术的总结,纯粹是我自己的感悟——自注)

    这部小说很好。详细描写了一个侦察兵的成长经历和他所在队伍从小到大的发展沿革,时代涵养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等几个阶段,议论见解颇具真知灼见。很值得一看。
    我喜欢看军事小说。有些天才的作家的军事小说,写得很好。对战争战斗场面的描写,可以使我们体验到战斗的情景。特别是这本小说中,作者关于武术和战场搏击术的描写和评价,关于历史和军事地理的评价,很有真知灼见,很有见地,很启迪思维。相信,一定会开卷有益,使你获益非浅。读后,如果有什么感想体会,大家一起讨论。我想,这本小说最好能拍成电视剧,比现在那些无病呻吟的现代生活题材的电视剧一定要好看得多。我喜欢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是我们和平时期的普通民众了解战争和军事技术的一个有效渠道。我个人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有心处处有学问,都可以学习的。哈哈。个人的体会。”

   附博文: 

小说《侦察连》中拼刺刀技术描写与我的感想

1#
发表于 2011-3-10 09:4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小说《侦察连》中精彩的拼刺刀技术描写引发的武术学习感想

这几天,又看了一遍山东藉作家瞿旋写作的长篇小说《侦察连》,对其中描写的主人公许传岭学习拼刺刀技术的过程有些感触。

《侦察连》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军一支侦察连在抗日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在解放战争中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这部小说很不错,写的很精彩,完美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对小说中与主人公许传岭学习拼刺刀技术的相关内容,先摘录如下,有时间,再陆续作讨论。

1。许传岭刚入伍时,首次看到我军与日军发生白刃战拼刺刀的描写:“一场刺刀战开始了。许传岭看到,咱的人拼刺刀好扎堆,几个对付一个。好像是叫一股劲儿逼着,不由自主地向自己人身上靠。鬼子倒不是这样,一个是一个的。”“他看见,鬼子拼刺刀很利索,经常看见他们脑袋一埋,一个垫步,胳膊向前一突,刺刀就出去了。枪、胳膊、肩、脑袋基本是一条线儿。挡对方的刺刀也是,握枪把的右手腕子一翻,幅度很小,枪刺就压下去了,对方的刺刀就会‘铛’地被拨开,接着就会来个突刺。咱的人呢,多数操枪的动作很大,像抡大棒似的,一动就闪出空当,叫对手占了便宜。几个对付一个都还有些吃劲儿。”

(点评:A。武术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戚继光在《纪校新书》中说:“实用必不良于观,美观必不实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紧凑越好用,动作越复杂越好看,但越简单越快捷。满足观赏性,就牺牲实用性。B。在与敌人拼刺刀时,动作要正规,在准备拼刺刀时,要使刀尖始终保持着前突的态势,不要一拥而上,与同伴相距太近,要留出一定的拼杀空间,否则,会妨碍自己的刺杀路线,妨碍自己动作的施展。)
2。许传岭所在侦察班班长董家莆对武术和打仗区别的理解:“从小鬼子那里咱们都看到了,武术是武术,打仗是打仗,打仗有打仗的规矩,甭看动作简单,不比武术花哨,可那些动作了不得,一下有一下的名堂。叫俺看,不死数不清的人,是换不来的!咱得下死了劲儿练!”

(点评:武术不仅仅是现在擂台上的散打,它压根就不是为比赛设计的。武术抓拿跌打,博大精深,它还包含许多致人伤残、致人死地的手法。它也包含在套路里,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可能就包含一个致人死命的绝招。它是生死相搏的重要手段,是历代武术家重要成果,是武术很重要的精华所在,它也应该回归,应该从架子里剖析出来,有控制的地流传下去。军旅武术,更讲究和注重杀伤效果。)

3。许传岭对刺刀格斗术的理解:“其实那一仗打完后,许传岭也琢磨了不少事儿,回想着鬼子叫他看傻了似的动作,就那么几下,就能顶大用。”“只要好好练,练出本事来,就能和他们比试比试了。”“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刺杀了。他想起打伏击时,咱们人的一些动作真是不行,抡大棒似的,说防右刺了,就胳膊、枪一块儿向右抡,幅度很大,收回去的动作就慢,很容易给对手留下空子。”

“许传岭老琢磨他们的刺杀动作,尤其是琢磨动作好看的赵庆江,就说防右刺吧,对方的枪刺过来后,不是甩臂去拨,而是把握枪托的右手腕子当作力量爆发的中心点,一个翻压,自然带动了右臂和握住枪前端护木的左手的动作,幅度很小,但爆发力很强,借着对方刺过来的劲儿,足可以把对方的枪刺打下去。接着一个突刺,就把对手撂倒了。甚至你不用多大劲儿,借着对方前突的惯性,他自己就会顶到你的刺刀尖上来。掌握这样的动作也要有悟性,有的人就是练一辈子,动作也总笨不拉叽的,叫人感到不得劲儿。有的人呢?不长时间就掌握了,使出来的姿势很洒脱。”“他(许传岭)一直细细地琢磨刺杀的门道,一琢磨就明白,就一个劲儿地向里用劲,不掌握要领不算完。”“他(许传岭)觉得,练武对人来说,不说是惟一的,起码也是主要的本事。你说人不就是一个身子加胳膊、腿?本领不就是拳脚上的本领?有了枪、刀,就再加上刀枪的学问就是了?其实,它们也都是人的拳脚使唤的。学好了这个,才能打天下。”

(点评:武术的本质和最高追求境界是有效的条件反射,应对自动化。因此,所选学武术招势要简洁有效,贵精不贵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条件反射,凭本能即可在临战时本能发挥出搏斗招式,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冷兵实战技术,贵精,而不贵多。武器攻防的性能,从本质上讲,要比肢体攻防强得多,它取决于械斗的一击必杀性。由于冷兵的上述搏杀特点,即决定了它不象手搏,即冷兵打斗绝不会出现相互纠缠的局面,两人相互碰撞的瞬间同时,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间。谁抓住机会作到抢先一击得手,谁就有可能是赢家。所以,冷兵追求的是招工简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快速、凶狠,一击必杀,而不必过分追求体力的旺盛和招数的繁多。)
4。许传岭学习刺刀格斗术:“他(班长)尤其注意许传领,得空就要给他开小灶。就像刺杀,他一定要每天的早、中、晚,让他各练三百个穿刺动作。胳膊练肿了,消了;又肿了,又消了。最后,就只剩下一疙瘩一疙瘩的肉块了。多少天的训练下来,许传领先是感到浑身的肌肉酸痛,以后就不痛了,时时感到血在身子里到处冲撞,热得像着了火。他知道,这是在长劲儿,更有了信心。”

(点评:反复练习,是巩固民已掌握的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练习一遍,就应有一遍的效果。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已学会的动作,使已经掌握的技术规格形成正确定型,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熟悉动作后,进一步提高动作水平。武术这东西,练一次,就进步一次,扎实一次,没有顶,要“拳不离手”,要经常练,是不能松气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焦建国老师说,练武术,首先是神经系统的锻炼,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是大脑思维。“意”是神经系统。如果把“心”比作司令员,“意”就是传令兵。司令员的作战决策,应当快速、准确传达下去。但人的“意”常常不能准确传达“心”的决定,不能恰当地协调肢体动作。打个比方说,一个刚学会开汽车的人,发现路上有情况,她的“心”决定踩刹车,可是她的“意”却给她的脚指令“踩油门”,结果连警察也给撞死了。这就叫“手忙脚乱”,“意不从心”。训练有素的老司机发现情况,脚立马就踩刹车,根本不用去想。这就叫“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必须长期锻炼才能形成。博击时瞬息万变,根本没有“想”的时间,一切都要像司机踩刹车那样迅捷自如。心动、意行、步到、手到、瞬间完成。)


5.许传岭与班长的刺刀格斗术对练:“一天下午,董家莆拿了两杆木枪,特意把他(许传岭)喊到村头小树林前面的一块空地前,要试试他的功力。董家莆一端枪,许传岭反应奇快,几乎在同时完成了预备用枪的动作。董家莆一个假刺,许传岭本能地感到这动作的力度不够,枪尖稍微跟着动了一下,便收住了。董家莆接着就是一个对他枪尖的打压,顺势突刺而来。许传岭在他打压的时候‘刷’地后退了一步,董家莆一下刺空了。许传岭接着就是一个反刺。不过,董家莆在刺空的刹那就已经感觉不好,马上收势,也躲开了许传岭的反刺。董家莆看看许传岭,只见他也收回了动作,侧身持枪,两膝微屈,又是一个标准的预备用枪动作,嘴角上挑着一丝冷笑。董家莆心一动,收了枪:‘好了,就到这里吧。你有进步,不过还要加强。’他想:‘娘的,这家伙是出道了。’”

(点评:在实战搏杀中,掌握实用有效的招法至关重要。这种有效的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坚持练习,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人的本能反应,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
6.“说到拼刺的能力,除了体能和技术,很大程度是看哪个胆大,哪个愣,哪个不要命,哪个敢毫不犹豫地出刀。要是经过实战锻炼和特有的悟性,使这股劲儿与体能、技术一起,化作了本能和条件反射,那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刺杀高手。”

(点评:军旅之事,胆气为先;壮胆之道,技艺为先。技湛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武术学习和格斗培训,可以赋予习练者越来越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逐渐会演变成很少有人能够获得的肌体力量及优势感。当一个人确信他能在一场搏斗中和一瞬间极轻松地击疼、挫伤、甚至杀死对手时,他的自信心是极强的。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
7。“虽然没了清晰的战术意识,可就是这狂势,调动着他平时所有的体能和技能,变成了一个杀人的机器,所有的动作都是条件反射,却达到了杀人技能的最高境界。一个突刺,一声‘杀’,一个倒下的对手,一股迸溅的血污,就令他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四个侦察兵的动作熟练极了,就像是一座精心搭配的杀人机器,一个出手,刀刀见血;一个回收,马上就是下一个预备用枪的动作。在战火的映照下看得出来,他们脸上的肌肉都没有板结的紧张,反而挂着淡淡的冷笑;持枪动作也似乎闹着玩儿似的,甚至有些松垮。越是这样,对手越是害怕。因为内行都明白,正是这种松弛的状态,才会保持良好的反映弹性,能在瞬间凝聚、迸发出超人的力量。一个拼刺者能到这种程度,除非经历了千百次的白刃战;其次,本来就是杀人的天才。他们四人应该是后者。”

(点评:人是动物的一种,天生就具有保护自己、与敌人作战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被掩盖了。进行武术训练,是为了恢复和强化训练开发人的这种搏斗本能,进行有效攻防,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超常功力,以求超越常人,以有效防身抗暴。人类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不经过大脑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脊髓神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这时,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种应激反应动作,就是属于这种不经思考瞬间而发的反应动作。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同时,它也是武功的生理学基础。临敌搏斗,生死电光火石之间,往往在交手的回合之间,胜负立判。处在实战环境的搏斗中,人基本没有喘息、反应、思考的时间余地。因此,人体就会通过求助其自身更本能的肌体反应而做出相应动作。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人体思维的第一步反应,就是搜寻其自身经历方面的“档案库”,看看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是否与过去经历过的某个境遇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对一个不习惯打斗的人来说,他的脑子中就找不到打斗的模式,于是就可能进入软弱无力的状态。大强度、切合实际的格斗训练,实际上就是赋予受训者那种精神上的模式,此模式使其能具备大量的、精神上凭感觉就可以找得到的参考资料档案,针对实战形势作出反应。那些确有实效的格斗培训,往往把目标定在给受训者的身体注入这样的技能。这些技能被反反复复地多次训练,以至于不论遇到何种搏斗实境,这些技艺、技术都已成为受训者身体本能自觉反应机制的一部分。

培养这种反应机制的关键,在于培训工作本身。首先,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格斗技术体系,即选艺要精,得艺要精。<我个人认为,部队的战场搏斗技术最好,如三防一刺刺刀术(网上有,地址:),捕俘刀,苗刀,四门双手刀法,等。>然后,再把格斗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操练,以及逐步增大施加压力的强度,使其逐步适应未来实战中的危险。这一切就意味着在生死攸关的环境条件下,自卫技艺就会起反射,于是在搏斗所产生的恐惧冲击力就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在脑子中找到与过去经历过的与眼前这个境遇相一致的适当的打斗的模式,来应对和解决其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做出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武功就是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武术训练,形成和提高人对外界攻击能做出本能反应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能经常坚持进行模拟对抗练习,技术动作设计包括模仿了敌手的各种攻击姿态,反复磨炼在对手防卫姿态和各种攻击姿态来袭情境下的进攻和防守反攻方法,以模拟敌手的各种攻击姿态作为条件刺激,经过长时间训练,最后,就能够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机制,成功培养和形成在对手各种攻击情况下能做到条件反射,自动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成为一位实战搏击高手。)




0
  • 0
  • 0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TOP

houzhongjiang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3-19 
贡献
0  
积极性
0  
阅读权限
20 
帖子
241 
精华
积分
121 
UID
80603 
QQ查看详细资料

Rank: 2

威望
0  
贡献
0  
积极性
0  
注册时间
2011-3-8 
积分
121 
2#
发表于 2011-3-10 09:50 | 只看该作者
附:小说中所提到的刺刀术,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防一刺刺刀术.这配套刺刀术,当时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与日寇作战时,学习自日军,与日军刺刀术完全一致,并完整保存了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防一刺刺刀术的教材,我已经在武备堂论坛中找到了,并转帖到了我的博客中,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83bb0100l0w7.html,.)
小说描写的刺杀技术的确很内行!只是不知作者是如何具有如此神来之笔?是否当过兵,对刺杀的事,体悟得这么深,好像只有用悟性使然来解释吧。山东是武术之乡。我只是从我掌握的一些武术理论常识判断,作者写的很不错,切合武术的原理。
这部小说很好。详细描写了一个侦察兵的成长经历和他所在队伍从小到大的发展沿革,时代涵养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等几个阶段,议论见解颇具真知灼见。很值得一看。
我喜欢看军事小说。有些天才的作家的军事小说,写得很好。对战争战斗场面的描写,可以使我们体验到战斗的情景。特别是这本小说中,作者关于武术和战场搏击术的描写和评价,关于历史和军事地理的评价,很有真知灼见,很有见地,很启迪思维。相信,一定会开卷有益,使你获益非浅。读后,如果有什么感想体会,大家一起讨论。我想,这本小说最好能拍成电视剧,比现在那些无病呻吟的现代生活题材的电视剧一定要好看得多。我喜欢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是我们和平时期的普通民众了解战争和军事技术的一个有效渠道。我个人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有心处处有学问,都可以学习的。哈哈。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