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结束的IETF 80会议上,SIP协议的共同作者之一Jonathan Rosenberg做了大会技术发言,他认为SIP虽然在产品、服务、产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现在看来仍然失败了。原因大致有3个方面:
1) SIP首先被电信领域接受,成为下一代电信业务的核心协议,用于替代传统的电话业务。但SIP是起源于互联网领域,SIP在MIME格式、Rich Caller ID等方面的优势,完全无法体现出来。其核心问题在于电信业的生态链,是从营运商->设备商->标准->设备商->营运商这样一个模式。
2) 互操作性。一个早期被认为“简单”的SIP技术,因为电信行业对其的不断“完善”,导致太多的标准,太多的专有属性。比如,仅在标题中出现SIP字样的RFC就超过了141个(RFC5411的索引标准)。而电信生态圈,又导致这一周期非常冗长。
3) 新的标准化趋势是:云计算带来的客户端软件方式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方式,以及基于web的应用和实时通信,跨域时的REST API。
为此,他建议IETF在应用的标准化方面应该主意以下3点:
1) 标准提供技术模块,而不是特定应用的标准化
2) 跨域应用的标准化工作,只有在符合电信业务模式时才行:很多小的服务提供商时
3) C/S模型的标准化工作,只有在没法实现将软件分发给客户端时。
标准化工作,尤其是应用和技术性的,需要做的要越来越少了。
他是SIP另外一个创始人的学生。对于SIP,老师的观点和学生,似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