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题目可能取得太大了,卫道君子们看到,一定会撇嘴讥嘲,或者破口大骂:你丫一篇短短的专栏文,就想解决如此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太无耻了吧?啊!
这种批评我完全接受,总要有些无耻的人为这个单调的世界添姿加彩,否则人生就太单调了。只要大家喜欢,我愿意贡献我的无耻,可爱不。
下面进入正题。
什么是经学?我是从春秋时代的一场战争中悟到的。孟菲斯老人家说:“春秋无义战。”虽然并不精确,但基本还靠谱。当然,经学家一般不会答应,他们会细细分析每场战争的性质,于是就创造出了一些带有褒贬意思的词,是为“春秋笔法”。
“侵”“伐”二字使经书谈战争的常用词。查查《说文》:“侵,渐进也。从人持帚,若扫之进也。”“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许慎把“侵”解释为“渐进”,既不通俗,也不准确。其实从古文字来看,“侵”的字形像手持笤帚,辛勤洒扫;“伐”的字形则是用戈砍掉人头。很显然,后者很暴力,前者很文明。但现在的人多半会认为前者更暴力。因为一提起“侵略”,义愤填膺这个成语就会立刻在我们的沟回间乱窜,是吧?
而这样南辕北辙的两个词,不知怎么,就被古人笼络到一块去了。而且让它们有了一定的分工。在《周礼》这部书中写到:如果有个国君“贼贤害民”,那就应当“伐”他;如果他竟怙恶不悛,那就应该“侵”他。也就是说,侵伐是征讨有罪国君的专用褒义词。
孔子是鲁国人,他在修《春秋》的时候,对这两个词用得是很谨慎的。如果他国来攻打鲁国,而他觉得鲁国无罪,就不写“某国来侵我伐我”,而写“某国来战”。意思是那些家伙跑到我门口来跟我打仗,毫没来由,岂有此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发起人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他的理由是:去年我和哥哥公子纠争君位,鲁国竟然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抢班夺权,好在我腿脚利索,早一步赶回国,变成了齐桓公。立刻发兵击退了鲁国军队,杀死了公子纠,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事我虽然占了便宜,但账不能这么算,你还欠我一个道歉。
于是在今年,齐桓公再次发兵,要找鲁国讨个说法,在齐桓公的字典里,这种行为理直气壮,叫“侵”或者“伐”。
鲁国则觉得很委屈:当初护送公子纠回国,是你们齐国看守政府邀请的。你小白腿脚快,抢先得了君位,还把我们扁了一顿,本来就很过分。你竟然还不依不饶,不就是仗着你齐国个子大,疆域广吗?我岂能向邪恶低头?跟你拼了。
于是鲁国发兵抵抗,在谋臣曹刿的帮助下,鲁军在长勺一鼓作气大败齐军,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有名的《曹刿论战》。
齐桓公没讨到说法,还新添了不少烈属,越想越窝囊,这一年的晚些时候,他又纠集宋国再次来找鲁国讨说法。这回就不能叫齐军了,应该叫联军。他找宋国做帮手,并不是因为国弱,而是想告诉鲁国:我是得道多助的,你是失道寡助的。这世界上暴力不能包打天下,暴力之上还有公理,还有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讨伐你不单是我齐国,而是以我齐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面对正义之师,你还是尽早割地赔款为妙。
谁知这次鲁国也不多说,突出奇兵,先发制人,以锐卒先行攻击弱势的宋国军队,在乘丘将其全歼。齐国军队大惊,只好怏怏逃走。鲁军喜滋滋地凯旋,向太庙献捷。这年七月,在蝉噪声中,鲁国的孩子们参加高考,时事选择题中有一道是这么出的:
我公十年,齐师、宋师___,我全歼宋师,齐师遁。
A:来伐 B:来侵 C:来战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标准答案:C
作为一个半文盲,我对经学的理解,就来自这道选择题,原来它一点都不神秘,在此请容我概括一下:所谓经学,就是一门研究怎么抢夺话语权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