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阶段的投资需求都不同,年轻时可以承受的风险大一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家庭的压力也不断上升。像35岁至45岁的中年人士,尽管事业如日中天正向高峰爬升,但经济负担也最为沉重。他们就像三明治般的“夹心族”,不仅要关注子女的教育,还要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需求,有时候也要兼顾到父母的老年生活。因此,对于“夹心族”来说,投资上“稳健”和“进取”两个钱包必须同时兼顾到。
人过中年,养老命题常萦绕心头:当我们垂垂老矣,如何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中国现有养老制度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单靠体制养老是不够的。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尤其是不能享受国家和企业养老保障福利的居民以及现阶段养老保障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未来退休生活需要的群体来说,通过投资来增加养老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特别需要设计合适合理的长期理财产品或投资方式来有效帮助解决养老的大命题。发展十余年,中国基金业为养老理财主要提供了两类产品:生命周期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养老产品的本质就是要求其收益要长期稳健增长,防止大起大落。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两类基金都能承担起养老产品的重任。
在海外流行的养老型产品主要是生命周期基金,我却以为,这类基金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养老产品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其权益类资产比例一般会随着基金存续时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这比较符合海外成熟市场波动性较小的特征,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波动剧烈,风格转换也非常迅速,如果基金发行时机或投资时机不合适,非常容易出现在熊市亏钱、牛市也不赚钱的现象,从而投资者期望通过长期投资实现稳健获利的养老诉求将成为一纸空谈;二是,这类基金更加关注退休时点的财务需求,这是因为海外发达国家的社保体系相对完善,投资者退休后生活基本无忧,而中国投资者不仅关注退休时点的财务需求,更关注退休后长期的养老安排,因此这类基金显然不足于满足中国养老需求。
其实,中国股票市场表现的另一面则是高收益性,因此如加以适当改造我们的投资模式,则养老问题可望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法,或许这可以成为养老投资的新方法。改造方法很多,其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长期投资于股票型基金或是普通绩优股票基金,并及时锁定一定的收益,以此不断实现资本的增值。
上述结果充分说明,按照既定规则实现收益的简单有纪律投资机制可以保证在不降低长期投资收益性的基础上,有效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平滑了新兴市场带来的激烈波动性,由此获得了长期稳健的较高回报,因此符合了养老理财的本质要求。
开放式基金是很多投资者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也一直鼓励长期投资,但基金契约却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避免基金风险与自己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窘境出现,大部分投资者会通过基金转换,逐步将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替代高风险的股票基金。但实际操作上,很多人未必能做好。因为如果股市上涨,你会后悔做了资产转换;如果股市下跌,你会恨不得早早全部转成债券基金。
大地区大范围基金则可以避免人性的弱点带来的烦恼。这类基金随着投资者的需求而自动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其假设前提是所有的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按照相同的速率逐渐递减,即越来越规避风险。这一点与大部分投资者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基金风险随时间递减的特性,适当回避风险,取得合理收益,最终完成养老、教育等长期理财目标。
譬如:华安大中华升级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该基金投资范围为大中华地区企业,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企业在境外几个主要证券市场(如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伦敦等证券市场)发行的股票、存托凭证及其他衍生产品等;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本基金也可少量投资于东亚及东盟区域市场,包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证券市场交易的普通股、优先股、存托凭证及其他衍生产品等;投资范围亦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从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内需和消费为主轴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将全面辐射到香港、台湾等大中华区域,带动这些区域自身的产业的不断向前演变与升级。大中华经济圈的升级,将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华安大中华升级股票基金以价值投资的理念为导向,重点挖掘大中华企业的投资机会,尽揽两岸三地投资良机。
全球股市长期向上的趋势不变,买只股票型基金来养老将是最理想的投资。进一步,更有意义的启示是:只要明确我们的投资目标,学会适度的放弃,制定严格的投资纪律来屏蔽恐惧,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背景下,幸福的投资结果是可期的。
买只股票型基金来养老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