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悲伤和力量---全国第四届专家博客笔会之二


地震!—多难的中国,多难的土地

    下午2:27分,笔者正在午休,忽接市政协副主席孙甚林秘书电话,刚毕,就感觉大楼剧烈晃动,我的第一感觉是:地震!!!我的书房书柜上的艺术品---江碧波教授所塑石膏浮雕,哗啦啦摔得粉碎!
   家里正在做清洁的女工一溜烟跑了!大楼晃荡得厉害,站不稳 ,我扶着墙走到阳台上,外面阳光明媚,蚁蝼般的人群正从各个楼口涌出来!街上人声鼎沸,我听见了楼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奇怪,我很镇定,我的女儿也很镇定,我的夫人蹲在门边拼命地祷告......
   我知道,身居22楼跑也没用,唯有平静地接收自然力或者上帝的安排!现在震波已过去,但是余震可能会再来!!
   从震动方向看,地震中心应该是在西和北方向,那里的人民又遭劫难了!!!有朋友从福建来电问候。我马上给身处雅安的作家、好友曾宪国打电话,不通;给成都四川省广电局的好友龙汉胜等去电,也不通,哎,真急死人了!!!


          此后第二天,笔者随市作协代表团去我市梁平县灾区救灾并采访;第二天余震不断,本人未赶上赴北川救灾的市消防总队车队,未能亲赴北川、平武等地,但是后来去市消防总队采访整整一周,写出了20000多字的报告文学《生死线上的搏击》,全景展现了消防勇士在都江堰、北川、青川、平武一线的抗震救灾壮举。

这是我地震第三天下午写的博客——


中国不会屈服:我赞美那个美丽的女孩  

 

  太多的眼泪,太多的感动,自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我的心情,我的目光就没有离开汶川及其相邻地区,没有离开遭遇劫难的灾区的父老乡亲。自然力的残暴,遇难者的惨状啃噬着我的神经,我唏嘘感叹中国的多灾多难,我为我的祖国我的人民的痛苦而泪流满面!
       四面八方的问候通过电波传送到我的心里,广东的,福建的,北京的,中国作协的,潼南县新胜镇的小女孩龚丹的,海外朋友的,还有近在咫尺的至爱亲朋的,言词虽然简单,却浸透着无尽的亲情与关爱,让你热流涌动,让你情满胸怀。

 


 

 


大震前我在川西:那些美景还在吗?        

        ......
       在川西受到的款待出人意料。在尽赏美景遍尝美食痛饮美酒之后,我和与我同往的老同学王行决定及早返回,因为川西的人民太热情了,我俩有点招架不住了。我们走得很坚决,几个老同学怎么拦怎么劝也没用,她们甚至安排了去如今震区一带见其他老同学的日程,但是我们去意已决,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一点临阵脱逃的感觉,因为就在我到家的30多个小时后,发生了震惊世界血腥惨烈的汶川大地震!
   至今,我仍有一种莫名的负疚感,好像自己是战场上的逃兵,没能和热情好客的川西朋友同赴国难.这是一种很奇怪很复杂的感觉,既庆幸自己远离了灾难,却又有点遗憾,因为没能经历人生很难经历到的自然力制造的飞来横祸,没有人类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的那种相互帮扶相依为命,彻底摆脱功利权欲束缚的真心实意的相惜相处的体验,对于我类所谓的作家来说,真是天大的损失啊!
   ……


汶川,你震惊世界两个月了!
         ......
       大地震过去两个月了,但它留给人类的记忆却永生永世,与史长存;我们虽然不会永远生活在它的阴影里,但它却改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命观哲学观,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如何归去,从而更从容更坦荡地直面人生。
   有一位抗震英雄曾对我说,我个人所吃的苦都已成为过去,而灾区人民受的苦才刚刚开始,他们要重建家园,面前的路长着呢,要吃的苦多着呢!
   他的真心话让我感动。我们的确应该更久远地关注他们,关注被震魔毁掉的那片土地。
         -----许大立匆文并躬发于是日14时28分

这是另三篇博客(节选)——    


 汶川大地震100天了


       今天—8月19日,是汶川大地震惨剧发生100天的日子。媒体报道说,这两天,北川人民纷纷回到故城悼念死者,行“百日祭”。就在那次地震发生前两天,笔者刚刚从震区回到重庆。但是即便在重庆,我也同样感受到地震的巨大威慑力和心灵中的绝望与恐惧。正因为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灾区人民所受到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有多么重。
  ……
  地震之殇百日,写下短短的几行字,聊表我心。也是给正在尽享奥运盛宴的国人提个小小的醒吧,因为灾区人民还在受难,“他们要吃的苦长着呢”--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哪位被我采访过的消防武警大校说的!


       很有缘分,就在去年春天,我荣幸地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邀请,参加了援建汶川大地震灾区18省市作家采访活动,因为每省仅一名作家受邀,故既是光荣,也是责任。短短几天,我在崇州跑遍了几乎所有的援建工地,有感而发,有情萌生,写出了30000字的报告文学《崇州人民不会忘记》,也在华龙网博客首发,而后被《重庆日报》、《重庆文学》刊出,又被四川文艺出版社集辑为《国家行动》一书出版,全文还被崇州市的有关大型纪念册收入。

不妨摘录几段供朋友们批评。


        
 ——中央是怎样决策重庆援建崇州的,一直是重庆人、崇州人颇感兴趣的话题。
    坊间的说法是,是履新不久的薄熙来书记当机立断亲赴北京找到总理要求援建四川的。道理很简单:川渝曾为一家,同居天府之国,共饮长江之水,情同手足,兄弟有难,岂能一旁站着?更何况,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那三位直辖市老大哥都冲锋陷阵奋勇向前了,小兄弟能不上前助阵么?

    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说法,可能说得有几分对,也可能与事实不符,其实都无伤大雅。对于援建崇州,重庆老百姓是打心眼里支持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不知崇州的就里,更未去过崇州,但知道崇州就是小崇庆,和重庆音同而字不同,故而有一种油然的亲近感。

 

    ——到崇州采访的前一天,笔者参加了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在成都峨嵋山大酒店举行的欢迎会和《名家看四川•书写新家园》笔会启动仪式。

    援建四川“5•12”地震灾区的国内18个省、市各有一位作家应邀参加这次笔会。第二天一早,专程来蓉迎接我的崇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古鸣清陪我前往崇州。笔者虽久慕崇州之名,却从未踏上崇州土地,车出成都,只觉不多一会就过了温江,进了崇州地界,古鸣清兼作导游,纵论崇州上下数千年,细说故乡风土人情事,倒让我大开眼界,深感此地文化积存之丰厚。他刻意让司机放慢速度,让我领略这座川西小城的风情韵味。
    忽然,他指着城边一处裹着脚手架的庞大建筑物说,呵呵,许作家,你看,那就是你们重庆援建的重点工程,咱们崇州市的新人民医院,你看,多雄奇多壮观,投资好几个亿,以后会是我们崇州的新地标呢!
   于是我知道了重庆人在崇州做的第一个令人瞩目的工程。

 

   ——摊开面前的崇州市地图,恍然间感到有点面熟,崇州就处在西高东低的纬度上,狭长而飘逸,有点像重庆,只不过和重庆的地图恰恰角度相反。还是那位由重庆合川区来崇州挂职市委常委、副市长的魏佳勇先生想象力丰富,他说崇州的地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斜倚在龙门山麓的睡美人,窈窕而美丽。
    崇州离成都市区很近,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如果在重庆,应该属主城区了。可是崇州不是,它的东边与成都之间隔着温江区、双流县,南边是赫赫有名的大邑县,北部则与成都的都江堰市、阿坝州的汶川县接壤,这就是为何它也成了“5•12”大地震受害者的原因所在。也正因为此,这次受灾乡镇主要集中在它的西北部山区一线。崇州西北部的鸡冠山,就与汶川同处于龙门山脉上;所谓“四山一水五分田”,这崇州地形真是大起大落,恰好位于西藏高原的余脉和川西平原的交接处,也就天生注定每每印度洋板块挤压欧亚大陆板块,崇州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伤害或者惊吓。
   重庆路,其实就是连接崇州平原地区、浅丘地区和高山区的一条快速通道。它南接成都—温江—邛崃高速公路上的白头镇,蜿蜒北上穿越崇州欠发达的中部乡村,而后沿鸡冠山脚东去,直抵都江堰市的安龙镇,再和成都—青城山快速通道相连,完完全全激活了崇州的血脉,不仅仅是救灾应急通道,也是沿山旅游快速通道,更是为崇州人民打造的一条通往幸福的希望之路。

 

   ——抵达崇州的当天下午,因初来乍到,主人未安排采访,崇州的两位文人古鸣清和刘旭东,盛情邀我去城中心的川西名园罨画池小坐。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成胜景于宋,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蜀州任官时,留下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罨画池与另两座省级文物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互辉映。
   古、刘二人皆崇州名士,对崇州数千年文化历史名流掌故烂熟于心。他们说,崇州即原崇庆县,古称蜀州,因宋仁宗、宋徽宗的女儿先后被封为崇庆公主,因而改名崇庆府。
    行走于名园之亭台楼阁之中,看春花烂漫,碧水微波,听两位文人说古道今,其情悒悒,其乐融融;坐于池畔,饮崇州枇杷名茶晴霞晚露,满嘴溢香,尽享生活之怡情与快乐。
   古鸣清说,传说中杨贵妃少女时代是在崇州度过的,当年就在这罨画池畔研习琴棋书画,16岁后方北去长安,成为一国之宠。都说重庆出美女,咱们崇州美女也是源自于唐宋,传之于当今啊!
    我呵呵一笑答曰,传说总是美丽的,就像杨玉环一样;重庆也有很多传说,诸如大禹治水、巫山神女,望夫之石,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让它广为流传吧,可以促进旅游,发展经济,多多益善。


        以上段落分别摘自拙作中的不同章节,在此贴出,以博一笑。
        想不到,一年之后,我竟有缘再赴灾区,尤其是那些灾情特重的地区,令人充满期待与渴望。虽然行程很短,我的希冀却很大,希望看到灾区人民的新生活,看到灾区的经济发展恢复生机,更希望听到许多故事,为我的博文增添激情与风采。
        这就是我与汶川“5·12”大地震的真实记录。
        哈哈,汶川,雄奇巍峨的龙门山脉以及山上山下的城市和乡村,我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