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定是个难产儿


    商业银行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在两会期间再起,而且这一次是多位金融界“大腕”,如:工行行长杨凯生、招行行长马蔚华、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他们为什么要力挺信贷资产证券化呢?信贷资产证券化近期有没有可能推出?

    一、商业银行力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直接诱因

    一是规模约束。自2010年以来,虽然央行连续加息,但市场上总体资金价格并不高,对贷款需求比较强烈,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为了抗击通货膨胀,不但收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而且从严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银监会更是要求商业银行将每日存贷比控制在75%以下,导致贷款供需失衡。因而商业银行希望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一些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将其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从而获得一些资金来源;同时,资产证券化后,相应的贷款规模也腾了出来,这样商业银行又可以再发放新的贷款,对其维护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非常有利。不仅如此,通过不断的资产证券化,在贷款总规模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由于不断满足了客户的贷款需求,这些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也会增加,从而会提升银行整体存款水平,进而又扩大了商业银行总体贷款规模。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不但能化解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约束,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有力工具。

    二是资本约束。商业银行在经过前两年的大规模贷款投放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遭遇资本的瓶颈。解决资本约束问题的途径,无非两条,要么增加资本,两年来,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已吸走了巨额资金,今年又有诸多商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导致市场对商业银行颇多诟病。除此之外,就是压缩风险资产。商业银行把信贷资产证券化后,风险资产就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了,有助于商业银行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由于增加资本是昂贵的且也越来越不容易,由此,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把信贷资产出售掉,就成为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有效途径。

    三是利润压力。商业银行增加利润的传统手段就是不断扩大资产规模,现在规模增长受到了限制,虽然可以通过提高资产价格,达到以价补量的效果,但要实现以往利润的高速增长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把已有利率较低的资产出售出去,一方面可以调整资产结构,保留在资产负债表里面的都是高收益的资产,另一方面由于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原始贷款利率,商业银行还可以赚取一部分相当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这样既满足了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利润,同时,由于中间业务收入增加,市场对银行股估值也会提高。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终究是个难产儿

    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以上直接诱因,但信贷资产证券化终究是个难产儿。原因是:   

    一是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思维的不一致导致难产。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比如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在2005年12月12-15日,发行了国内首只ABS--“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为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工商业贷款,共计51笔,本金余额为41.77亿元人民币。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池包含15162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本金余额为30.17亿元人民币。但据统计,200512月至200811月,国内资产支持证券一共仅发行19单,发行总额约670亿元。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分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积极,因为在当时,他们既不缺存款,又不缺规模,也没有资本压力,存贷比也比较低,不明白为什么需要他们把好端端的资产卖掉,而且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卖掉贷款容易,而发放贷款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综合性因素,造成资产证券化没有成功。

    而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商业银行迫于规模、资本、利润的压力,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资产,但监管部门认为时机不妥。刘明康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买卖双方都还没有把比赛规则搞清楚之前,中国现阶段不适合搞资产证券化。刘明康表示,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银行腾挪资产,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分散出去。很显然,二者的目的并不相同。

    二是在目前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不可能很快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旦允许商业银行尝试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就可以在不突破总规模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出售贷款来不断放款,无疑增大了央行对社会融资总量调控的难度。央行已经意识到单纯控制信贷总量不足以调控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因而今年提出要调控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由于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涉及的面较多,统计和调控的难度都较大,目前还在探索论证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央行不可能让一个可控的量(信贷总量)变成不可控的量,也就是说,央行不会同意很快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除非央行对调控社会融资总量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