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新兴高端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高新区立足现有基础,加强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聚集,加快建立完善与“63513”示范工程相适应的支撑保障体系,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和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上水平。
完善创新体系。完善孵化加速器、公共技术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载体,为持续创新打造永久“温室”。目前,全区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创业孵化器,设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了5个公共技术平台、21家企业研究院和11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成立了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等7个高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大学城等探索设立研发分支平台,强化技术集成能力。积极推动潍柴、歌尔等大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国际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强合作。深入推动“产学研政金介”结合,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60%以上。
聚集高端人才。高新区作为人才战略高地,始终把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1300引才工程”,重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高尚生态发展环境,适应高层次人才及域外客商需求,积极开展吃、住、行、娱及子女上学、就医等优质个性化服务,使外来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目前,已有3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名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来区创业,拥有博士以上高端人才1900多名。去年,扶持博士创新项目25个。 “快速可调谐激光器”等7个博士项目成为重点创新项目,每个项目扶持100万元。
聚集发展要素。积极争取和合理配置资金、土地、市场等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围绕打造金融产业聚集区,以投资18亿元的金融广场和投资15亿元的环渤海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依托,加快聚集金融、保险、证券、担保、基金、私募、风投等金融资源,促进科技金融高效融合,推动实现更多创新成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投入的创业基金支撑体系,鼓励企业间互组信用联盟,积极扶持中小科技项目。推动8至13家企业上市,促进现有上市公司扩股增发,已有5家企业通过“新三板”内核。积极申报省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确保发展用地需求。采取政府+企业的模式,通过政府首购产品、建设示范工程等,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科技服务。坚持由工业经济向科技服务转轨,由加工制造向研发、孵化、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研发经济、总部经济、孵化经济、投融资经济,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实验外包基地、环渤海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形成工业经济与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提升的新格局。重点依托软件园,以万声呼叫、中创软件、中动传媒、新海软件等为引领,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服务外包,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依托国家创新药物研制大平台,建设生物医药实验外包基地;依托金融广场和环渤海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加快引进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科技金融业,打造重要的区域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依托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健全信息交流、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信用担保等中介体系,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加快建设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进一步完善孵化加速体系。
提高行政效能。建成新的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行服务部门、审批事项、工作人员、办理过程“四集中”,实现审批事项、部门授权、人员管理“三到位”,全区20个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大厅,做到“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坚持“最大限度简化审批环节、最大限度方便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理念,大幅削减审批事项,由原先的221项压减至目前的55项。完成审批服务流程再造,设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打造网上审批公共平台,行政审批服务提速60%以上,报件办结率达到100%。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