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桌上需要牌桌上的文化


人们总是会说,中国人欠缺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和民主习惯。我看未必,只是这些好的品质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差异罢了。讲桌上难以寻觅,牌桌上蔚然成风。

我不打牌,不懂得红五、双扣、炒地皮的游戏规则。但牌桌上的热闹偶尔也会吸引我的眼球。输赢看不懂,牌技高低欣赏不了,让我感兴趣的是牌桌上的文化——民主的氛围。而这种文化正是校园讲桌上需要而又欠缺的。

平等民主是牌桌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搭档的牌友可能是领导与下属,可能是父与子。不论是何种关系构成的搭档,彼此平等。只要出现在牌桌成为牌友,就不再有职位高低之分,也不再有长幼之别。领导可以骂下属,下属可以骂领导;老子可以训斥儿子,儿子可以教训老子。牌桌上的牌友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校园讲桌上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假如说,牌桌也像讲桌,还会有身心愉悦吗?没有身心愉悦还会有智力活跃吗?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牌桌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只要出了错,随之而来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下属可以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上司的错误并声色俱厉地予以指导帮助,上司面对自己的错误不仅耷拉着脑袋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和教育,而且还会主动作自我检讨反思并当即表态不再重犯。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差错,牌友之间也总是会有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力求不断提高牌技。讲桌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没有,但只是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自我批评。

监督与被监督是牌桌文化的第三个特征。牌桌上有“搭档”,也有“对手”。对“搭档”的批评和对“对手”的监督,便是牌桌上的民主生态。正是因为每个人时刻都在监督者别人同时又在接受着别人的监督,使得在没有“法院”、“纪委”的情况下仍然能确保游戏规则不折不扣的执行。讲桌上也有严厉的监督,但那只是教师对学生一举一动的监督,而不可能有学生对教师的监督。

制度治理是牌桌文化的第四个特征。人们常常可以发现,玩牌的人在开局之前往往要进行“制度建设”,统一规则,明确奖罚。其间也会有争议、有不同的理解,但一旦确定,即无条件遵守和服从。有了制度的治理,打牌过程中不再有“以权谋私”,也不再有“拉关系走后门”,一切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赢”,理直气壮;“输”,口服心服。没有“上访告状”,更没有“集会抗议”。讲桌上,也有制度,但更多的是一言堂,长官意志。

中国人擅长打牌,让我不解的是,牌桌上的文化为什么不能推而广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