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想跳槽的媒体人


    前几天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猎头打来的,一个已上市的新媒体公司要猎个新闻总监。慢条斯理地跟猎头聊了会儿,基本弄清楚了三件事:1、新媒体已成气候;2、新媒体在结构、职能上已经赶超传统媒体,下一步是内容;3、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薪酬水平实在没有竞争力。

    虽然与亚马逊这样的外企比,新媒体还有一段明显的差距,但是发展的势头和速度都是非常明显的。猎头妹妹问了下我的OFFER,立马明白我不可能回头,当机立断地问:“那你能帮我推荐一个人吗?”

    嗨,这有什么难的。跑到微博上发了个言,很快就有不少回应。我不过是个二传,成不成还只能靠个人。但是在旁边看着,也多少有些想说的话。

    先说为什么跳槽。

    毫无疑问,事业的突破和平台的提升是35岁职场人跳槽的首要原因。拿我自己为例,从2005年做北青报文娱执行主编,干了三年就已经腻了,之后两年一直在考虑未来自己要做什么。像我这样的情况,在媒体圈应该有不少。35岁左右这拨人,家庭基本稳定,事业进入平台期,如果不跳很容易就一辈子不能再动,如果跳又担心一步走错无法回头。

    我也差不多用了2年时间寻找和辨别机会。有的时候机会真的是需要等待的。这两年中,我考虑过出国留学,也争取过体制内微调,但最终证明都不合适。一直等了两年,直到后来猎头出现。

    说句实在话,在传媒行业,特别是传统媒体领域,猎头很少光顾,因为从业态发展来说,这个行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夕阳产业,附加价值不高,猎头对工作的嗅觉是最现实也是最敏锐的,人家凭什么要放弃红火的网络、新媒体要来形式和内容都被钳制的传统媒体折腾?

    但是无可否认,传统媒体行业聚集了很多能人,现在很多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是传统媒体圈出来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跳槽以及什么时候该跳槽。

    如果35岁左右的你连续几年在焦虑自己的未来,对保持现状到退休越来越“不甘心”的话,那基本也就到了该跳槽的时候了。

    后来联系我的哥们姐们们,基本都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也不得不说,仅仅想跳槽还不够。跳槽是把自身价值放大或者再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是简单或者一蹴而就的,是由很多重要环节组成的,而传统媒体的人在这方面基本没什么概念。

    首先是简历。绝大部分媒体同行的简历,都是一张纸,基本信息工作经历教育经历,而且给A公司的简历和给B公司的简历完全一样。把这样的简历交给猎头肯定跳槽没戏,因为看不出一点诚意。

    以我自己的经验,简历一定是针对具体职位的详细阐述,给A公司的简历和B公司的肯定不一样,针对不同的职位和领域选择不同的职业内容。像大多数人那样一页纸的简历倒真简单了,可是完全看不出你对这个岗位的热情,也看不出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更体现不出你对这个工作的把握和自信。那样的简历拿来何用?

    还有业绩总结。很多媒体同行特别能说,也特别能写,但特别不善于总结。这个总结是对一段工作的概括和提升,特别是跟这个职位有关的信息总结,这样能够明确地让猎头和公司获知你对这个职位来说最有效的信息,所以总结几个相关的重点项目,做简明扼要的职责描述,总结一定的项目业绩,比罗里吧嗦说那么多有的没的好10000倍!

    所以媒体同行如果真的要跳槽,一定要先做一份好的简历,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这是相互的尊重。

    还有就是面试。企业面试一般都有好多轮,除了HR,还有HIRING MANAGER,外企的“车轮面”是很常见的事,一天内安排4-5个人轮番面试,这些人可能是未来你的同事,也可能是要合作的部门,甚至可能是你的下属,借此了解你的工作思路、团队合作甚至是个人魅力。去年我进亚马逊的面试前后一共经历了8轮,车轮面那天是5个人4个小时,中文英文轮着说,这样的面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并不多见。

    所以媒体同行如果想成功跳槽,还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展示自己,不仅是个人能力,还有待人接物和与人合作——这一点对于别的行当来说其实不成问题,但媒体不一样,35岁这个年纪的媒体人,多半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职位,因为媒体工作性质的关系,也多半有比较强势的心理,这两种东西一叠加,很多人已经不会用正常的视线去面对那些面试你的人了……

    自信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却未必要通过强势来表现。去年面试的时候,有一轮面对的是有用一票否决权的HR总监,她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认为你在这个职位上有什么竞争力?我说,做媒体的人,很少玩电子产品;玩电子产品的人,英文有时不好;英文好的人,很多又没自己出过书;出过书的人,又经常没有管理过团队;管理过团队的人,有没干过记者……这个职位需要的媒体积累、电子兴趣、英文功底、出版经历和管理经验,我都具备。对于一个只有2、3年历史、缺乏人才储备的新行业来说,国内没有人比我更合适。话还没说完,对方眼睛就亮了。

    用最恰当的方式,展示最恰当的实力,这才是最恰当的表现。

    有了出色的简历、良好的面试还不够,还要学会做薪酬的沟通。传统媒体出身的同行,多半对薪水不满意,因为体制内的数字跟商业价值不可比拟,但是他们也通常不知道如何谈薪水。爱钱又不好意思明着谈钱的装B犯,统媒体行业里最多了。

    一般来说,媒体的薪水包括工资、稿费、报销、奖金等几大部分,很多人习惯算税后,但是一般企业通过猎头找人的时候,给的都是税前,所以需要折算一个标准统一的薪水数字,才好比较。同时体制内媒体的房款等补贴也是薪酬组成部分,企业是不会有这样的福利,所以折算下来,传统媒体的基础薪水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反正我的薪水去年就被报社算出个很让我惊讶的数字,原因就是加上了多年前的房补!

    有了基础薪水,就可以考虑你对新职位的薪水要求。一般跳槽薪水有20%左右的涨幅是合理的,个别发展很快的行业甚至能到30%或更高。此外跨行业跳槽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在薪酬要求中按一定比例体现——当然这不是漫天要价,而要根据你的简历、背景、面试情况综合考虑,反正正规公司发正式OFFER前都有背景调查,瞎说肯定是没用的;此外还要多借助猎头的信息,多跟猎头沟通,因为只有你跳槽成功了,猎头才能获得相当于你一个月薪水的报酬,所以猎头一定是会站在你这头为你考虑的!

    等到对方明确了薪水PACKAGE,发出了OFFER,跳槽中最刺激的经历才算结束。当然,接到了OFFER你也可以拒绝,那要看咱的心情。

    跳槽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我总觉得人的潜力是要被逼到死角才能发挥出来的,后路太多等于没有前途,因为新世界通常是靠做而不是靠想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