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名画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清明上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这幅《清明上河图》全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无画家署名,卷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跋,说是北宋张择端所作。此画以北宋时代东京汴梁繁华盛世为主题,描画了汴京城郊的人情物态。
当问到此画描绘的时节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顾名思义说,当然是清明时节了,要不然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呢!此说还确有依据。现代学者郑振铎主张“春景”说。他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写道,“时节是清明,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他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汴京城郊人在清明时节的扫墓、踏青、探亲活动。其实,也曾有许多研究学者,对此画作的时节、地点提出过质疑。有说“汴水秋风”是汴京一景,画中描绘的是秋景;有说画中的城郭、街道、虹桥与史书记载的汴京城地物不符,画的并不是汴梁城。
我也曾仔细看过画作,画卷中有一队小驴驮着木炭,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这该是秋天。画中还有光着上身的儿童,有人手持扇子及防雨的竹笠,这又该是夏天。从树的枝叶看,不很繁茂,这又该是春天。所以,我还是赞同王守志先生于1997年在《清明上河图新释》一文中的观点,“既有春天气息,又有夏天景象,既有秋天景色,又有冬天特征,可谓似春非春,似夏非夏,似秋非秋,似冬非冬。”因此,该画不仅与清明节无关,且不能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时节,而是一幅无季节性之分的抽象的风俗画。
即是如此,又为何称《清明上河图》呢?因此画描绘的大体上是汴京从清明坊到虹桥之间那段汴河两岸的景象,而又不是该地景物的完全写实,但却借清明坊地名中的清明二字,并有引申政治清明、盛世大观之义。画家所处的北宋末年,已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朝廷荒淫腐朽、政权岌岌可危,他所以刻画一幅安居乐业、物阜年丰的太平盛世图,只是画出了一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特别冠以“清明”二字的深意。
中国绘画讲究写意,西洋绘画讲究写实。但不论写意还是写实,画作中都会有作者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一种全景式概括时空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在粉饰太平,实则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又是一年清明节。日本地震海啸弄得核物质满世界飞,多国部队各怀鬼胎轮番轰炸利比亚……呜乎,何时才能乾坤朗朗、天下清明欤?
2011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