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降低房价的调控是浅薄的


    本轮房市调控风声鹤唳,但要达到什么具体目的,并不清晰。笔者之见,如能借本轮调控达到以下目的,则调控就算取得了极大成功。降低房价也许(只能说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绝对不是最终的目的。

■改善宏观经济结构

要摆脱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现状十分困难。改善经济结构,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断断续续说了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十年,在大家都能清晰看出、引进投资增长的模式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后,改善经济结构的声音逐年增强。然而,尽管我们每年都强调要改善经济结构,却缺少实际行动,少见实际效果。问题的关键,还是无法舍弃当下GDP的增长率。而每年念叨的经济结构调整,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5年来,在引进外资投资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等难度逐年加大的情形下,各地方政府逐渐把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放在了与早年引进外资投资工业项目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房地产投资占地方总投资比重的增大,各地的经济增长越来越离不开房产开发。这也是为什么,房市调控的阻力,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

如果能借着本轮调控,让各地经济管理部门改善一下经济发展的思路,重塑经济发展模式,也算不枉本轮调控让各地方经济遭受的损失。

■建立公平、长效的社会住房体系

依靠本轮调控现有的具体措施,无法直接达到建立公平住房体系的目的。但是,通过调控引起的市场变化、社会辨析,可以使公众和有关决策层更加清楚,建立怎样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是合适的。

保障房的大力推出,是建立住房体系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远不是全部。建立长久、有约束力的住房保障法规体系,才是根本。地方政府过去在这方面的缺位,使得普通商品房承担了过多的职责,同时也“赢得”了公众对高房价的骂名。

调整收入分配,从宏观上看,也体现在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权如何恰当地得到保障。

■理顺社会资本循环渠道

社会资本流动性剩余如何通过有效、合理的渠道轮回,是本轮调控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

看国内股市,从以往历年现金分红情况看,普通股民要靠现金分红收回投资,可能需要一百年。而房市如何呢?依靠租金收回成本,可能需要五十年。两相对比,房市比股市的泡沫小多了。但可笑的是,现在股市被明里暗里鼓励,房市被不留情面打压。

不过,无论股市还是房市,两市超长投资回收期的状况,充分反映出国内投资渠道的极度缺乏。反过来,众多企业贷款困难的局面也长期存在。如何建立高效、便捷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的信用体系,现在看来迫在眉睫。

商品住房在当前社会经济中,成为吸纳社会流动性剩余的超级缓冲罐。如果没有这个缓冲罐,金融海啸也许已经波涛滚滚了。目前的调控如果长时间持续,将大大缩减这个缓冲罐的容积。但是,那么多的流动性剩余如果没有合理的分流渠道,将来房市一旦开闸,洪水难免会卷土重来。如能借本轮调控多挖几条投融资渠道,金融体系才会安全些。

但是,在投融资渠道拓宽之前,长时间让房产的金融缓冲功能缺失,将会给其他方面带来强大压力。

■正确认识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价格的关系

各地不能把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和普通商品房价格联动,两者没有内在联系。

保障性住房价格的制定,应当和当地的低收入群体划分标准、建筑成本等联系,不能随着普通商品房价格的变化而水涨船高。

总之,降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不应该成为本轮调控的主要目标。不然,这个目标就显得过于浅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