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空前严厉的调控之后,一方面,房价并没有实质性的下降,另一方面却是CPI的继续摸高及流动性严重过剩。在调控的重压之下,商品房市场却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景象。中国社科院在2011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目前中国楼市有三方面突出矛盾需要逐步解决。一是实现居民买得起房的目标与猛烈推高房价的土地买卖制度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央要求控制房价和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税收关系不顺的冲突;三是土地是用来吃饭,还是用来居住的矛盾。这其中每一项矛盾解决起来都颇为不易。基于此,新一年的调控仍然不能放松。中央必须下决心解决住房问题,加大城镇居住用地供应,改革土地制度和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渠道,严厉打击土地囤积和房屋投资投机行为,让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回归正常水平。只有这样,2011年的房价才有可能回归理性。
为稳定房价,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进行了三轮,政策强度一次比一次大。最新出台的“新国八条”使用了包括大力建设保障房、限购措施、房产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力求打击投机需求,平抑房价过快上涨势头。2011年中国的调控将趋向于常态,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住宅价格将难以出现过于迅猛的涨幅。2011年房地产调控以“巩固”为主,保障房和房产税或是未来调控的主要方向。
2010年初的调控或属于长期性制度性安排,不排除阶段性放松可能。从本轮调控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方式上看,政府或许希望借助此轮调控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可能。因为宏观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仍需地产支持。因此地产调控的底线是“不能伤及经济”。若“情况出现变化”,政策也可能作出改变。
2010年备受打击的投机和投资性需求或持续受到“限购令”影响难以出现报复性反弹。由此差异信贷手段或许不会再被使用。转而出现的可能是房产税以及其他房地产行业政策。影响2011年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依旧是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示,未来中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后,央行对此解释称以M2(广义货币)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而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货币政策更加谨慎,而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较强。货币政策的松与紧,直接影响房地产业资金面。不过,略显收紧的货币政策,以及未来或将全国铺开的房产税,到底能对2011年房价带来多少抑制作用,无人能预见。
房价与住房保障问题不仅受到老百姓的热切关注,也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年“两会”议案提案中,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也直指高房价。针对这一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并具体提出了三条措施。
笔者认为,2011年未来房地产政策调控走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以落实和执行1月26日新国八条政策为主,同时防止通胀.另外一方面继续抑制投资需求,增加市场供应.
一,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力度,近期中央的宏观政策接踵而至,但宏观调控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通胀高,货币政策要收紧,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可能导致经济下滑。物价、房价、资本价格等,都是宏观调控今年继续加以应对的课题。政府调控只有更精更狠,才能契合价值规律的内核,有效弥补“有形手”的自发性与不足。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看来,今年两会期间,市场仍然期待宏观调控能够有更为具体和明确的引导方向。
二,土地制度方面。改革招拍挂制度,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人们把指责的目光投向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一时间,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土地招拍挂制度,认为是该制度推高了地价,地价又推高了房价。实际上,土地招拍挂制度从实施至今已经有 11年,该制度为土地市场创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竞争平台,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暗箱操作,保证了国有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同时,它以单纯的“价高者得”为评标方式,不能有效限制企业拿地、防止囤地,故而有待完善。2010年4月15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士透露,国土资源部正在对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进行完善。目前,试点已在一些城市展开。
三,保障房方面。保障房供应放量,据报道,2011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将高达1000万套,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72.4%。以此计算,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或将达1.4万亿元;而计划新增的420万套住房中,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这预示着保障房建设黄金期即将来临。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规模符合决策层对行业的总体调控思路,有助于最终形成“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的二元格局,为商品房市场营造更为平稳的政策环境。
四,房产税方面。目前房产税的全国开征已箭在弦上。征收房产税主要目的是抑制投机性住房需求,而非打击自住性的刚性需求。这就要求对从第几套住房开征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地区上,是否应先行在住房价格畸高、投机投资猖獗的地区和城市实施?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房产税改革政策制定时应审慎考虑的。如果时机和税率把握得不好,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全国征收房产税不仅难以打压高房价,反而有可能造成税负转嫁,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房产税全国开征在即,但政策细则的制定仍需审慎。
五,新拆迁条例方面。新的拆迁条例有望出台,新版拆迁条例经反复酝酿、多次修改现已日臻成熟。其抢眼亮点不仅有“补偿市场化人性化”、“房屋征收实施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等体现,更有“行政强拆被取消”的坚定声音。新版草案明确了房屋征收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以及搬迁、临时安置和停产停业的损失,对被征收房屋的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此外,今后不允许开发商或者拆迁公司参与拆迁,这意味着拆迁许可证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强制拆迁问题上,将由法院来制约和监督政府,借此希望暴力拆迁的梦魇可以就此消散。
六,商品房预销制度方面。从严监管预售款,继房地产贷款收紧后,商品房预售款监管也被提上日程。2010年8月中旬,北京市宣布加强对开发商预售款的监管力度,并制定相应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来说,新办法的执行,将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实际上,此前住建部等主管部门曾不止一次地在相关文件中提及加强预售款的监管,除北京外,深圳、西安和青岛等地也在酝酿启动预售资金的监管新政。在难以取消“预售制”时,加强“预售款”的监管不仅可以防范“烂尾楼”的出现,保证开发项目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能对购房者起到保护作用,打击“囤地惜售”的行为。
七,限购令方面。现在已经有26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细则,但是他们的严格程度差别也很大,而且也有质疑限购令的出台,其实从本质上就违背了市场经济。限购令误伤正常需求,涉嫌歧视,针对外地人的限购政策是非常不公平,也是违反宪法的。提高二套房信贷成本的同时减少首套房贷的利率优惠;限购与否以拥有住房的数量和户籍为标准……旨在打击投机的各项举措是否对改善型商品房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误伤,打击投机会不会误伤正常需求,任何一项改革都有成本。作为一项力度空前的调控政策,无论是“限购”还是“限贷”,无疑都是把双刃剑——不合理的需求被压制,合理的需求难免会被误伤。调控楼市,如何把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把调控的效果放到最大,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随着‘国八条’的实施,限购已经成为中国楼市的主要关键词,对于限购最严厉莫过于北京,“5年限外”已经使北京房地产市场到了谈及色变的程度。随即全国不少城市在之后,或在时间上有所缩短、或在严厉程度上有所降低,均颁布了属于自己的限购令。限购令颁布一周后全国房地产市场表现异常一致,交易量普遍下跌。而北京市表现尤为突出,根据鑫尊地产市场部数据表明,限购令当周日均成交量为848套,在政策实施后的地一周,北京市二手房日均签约量为226套,环比下降73.3%。
造成交易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调控的影响,第一,限购政策将投机性需求打压非常的严重,已经降到非常微小的份额,第二,金融政策的影响,贷款成本的增加,大部分银行缩减信贷额度,首套房的利率也从之前的8.5折提高到基准利率,给自住型的刚需造成很大的负担。第三,税收政策的调整,二手房市场增加的营业税全额,也给购房者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样的局面个人认为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政策的初衷在于打压外地的投机性购房,从市场上的表现看,投机是打压下去了,但是房价并没有太大的松动,拿北京市的成交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区的价格变化不大,价格依然坚挺,市场观望情绪严重。第二中国城镇化率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刚需将会进一步加大,会使价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持续。第三,房价没有一个明显的跌幅,政策就不会取消,如果价格长期僵持,交易量可能会持续低迷。预计3月份的二手房交易量仍然不会破万。第四,CIP持续走高,使得老百姓的热钱持续贬值,不少人认为购房是保值的一种方式,这一部分需求涌入房地产市场,也会加大政府对房市调控的压力。
八,金融方面,贷款成本的增加,大部分银行缩减信贷额度,首套房的利率也从之前的8.5折提高到基准利率,给自住型的刚需造成很大的负担。首当其冲的就是资本市场改革。从“两会”代表近期的一系列言论来看,国际板的准备、新三板的制度修订、转融通的实施以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都有望成为“两会”金融政策讨论的核心。对金融制度改革的讨论有望为市场营造偏暖的氛围。其次是“十二五”规划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实施细则。两会有望对这两者进行讨论,并在会后形成具体的细则,其中重点扶持的行业会在盘中得到资金的响应。第三是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制定。
根据发言人李 肇 星在记者招待会的表述来看,2011年CPI控制目标是4%,这点是相对较为有利的。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经济目标的制定有望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市场也会对此作出积极响应。目前的通胀等经济金融形势,中国应多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空间。为抑制信贷投放,中国央行去年以来已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高位,而本月因大额央票和正回购到期,令市场对央行3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有增不减。
最极端的是100%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不做这个极端,但还有空间。现在还不到极限,存款准备金率高企令商行放贷能力受到制约,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其头寸,如果央行能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真正做到有保有压,M216%的增长目标,应该可以完成。
中国去年M2馀额同比增长19.7%,新增贷款7.95万亿元,均超出年初制定的目标.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6%. 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会被央行最近提出的"社会融资总量所替代,且今年信贷增量低于去年贷款计划的增长量应该是底线。央行没有停止使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控制信贷方面,除了贷款增速外,央行还考虑了资本充足率和稳健经营等因素.。央行实施的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已由此前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扩展到地方法人银行,目前有超过20家农村信用社被列入其中。
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被低估,利用利率工具应付通胀是国际通用工具,抑制通胀过程中要先克服贷款负利率。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3%和6.06%,而去年全年中国CPI和PPI涨幅分别达到了3.3%和5.5%. 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实际被外界低估了,目前存贷款利率没放开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改革还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考验。
3月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周二将招标发行五年期固息债,近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资金面显见宽裕,且明日招标新债期限适中,机构投标热情较高,中标利率有望略低于二级市场,预测均值落在4.02%附近。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3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较为庞大,即便央行可能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难以改变流动性宽裕的局面,机构对新债的配置需求无须担忧,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有利于本期债券投标,潍坊农信社报告称.央行公开市场3月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量合计达6,870亿元人民币,较2月的4,150亿元环比大增66%。近日二级市场向好,料也会对新债发行结果形成支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固息金融债收益率曲线最新报价显示,五年期固息政策金融债最新收益率报4.0617%.
笔者认为,目前是通胀一根杠杆顶着压在房价上的房产税、限购、限贷和加息(包括7折利率优惠减少和取消)“四座大山”。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增长较好的城市,房价上涨预期和空间也较大,“四座大山”只能让房价减小涨幅;而经济增长稍弱和房价增长预期稍弱的城市经过短期的价格回调之后,也会重新走上缓慢回升之路。
在通胀没有消退之前,房价上涨压力和调控力度都会加重。一旦通胀破灭,经济增长放缓,房价也就可能由涨转跌,以限购限贷和加息为代表的调控政策也会随之退出,且不排除重新出台类似2008年低的购房减税利率打折的措施,那就意味着房价进入新一轮的高涨通道。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央行控制流动性和抗击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尽管央行自去年初以来已经先后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仍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央行上个月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多数中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但是由于实施了新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如果通货膨胀率继续居高不下,央行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基准利率;如果通货膨胀变得温和,则可能不会加息,或放慢加息频率。
人民币升值对于遏制国内通货膨胀作用有限。人民币2011年升值趋势比较确定,但步伐将是渐进和可控的。中国央行今年没有设定针对社会融资总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具体目标,也没有放开存款利率方面的时间表。
人民币银行官员表示,人民币今年肯定会升值,但升值的步伐是缓步升值,并在可控范围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表示,人民币在平抑通胀中的作用有限。中国仍然有空间让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通胀率高企的情况下,仍有加息的可能。人行在去年至今已经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最高至19.5%,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后,个别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
调控已经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到全国两会结束,中央和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人们纷纷预测全年房价走势,舆论围绕中央政策集中一处,调控效果昙花一现。第二阶段:调控政策出台两月之后,舆论开始分散,房地产商及其利益代言人的声音开始活跃,对调控政策的各种质疑开始冒头,关于调控政策要“被调整”或者“被取消”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市场出现所谓的报复性反弹。
第三阶段:年中偏后,面对市场上的纷繁舆论和假消息,以及“报复性反弹”的民意压力,相关部门义正辞严地出来辟谣,强调中央决心,并出台配套政策或者新调控政策,市场再次进入观望期。第四阶段:金九银十,市场对“夏季表态”的利空消化殆尽,房价和成交量走出一个新的小高潮。
当一个循环走完,人们盘点当年楼市的时候,会发现往往是“风声大雨点小,在高期待中梦碎”,于是期待新的一年有更“给力”的调控以便圆梦。于是,新的一个循环又开始了。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会走出这一“怪圈”吗?1月26日晚,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号称“核武器”的房产税也利剑出鞘,上海、重庆开始试点。接着,地方两会召开,一些象征性的表态和落实细则纷纷出台。似乎中了“怪圈”的头,但2011年是否仍在“怪圈”中打转,还需时日观察。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市场。房价走势、调控政策的出台,归根结底是利益的博弈。具体来说,就是五组利益的博弈,一是房地产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博弈,二是房地产业与中国经济整体之间的博弈,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四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之间的博弈,五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博弈。
房地产调控,关键取决于对“让房价回到合理价位”的“合理价位”的界定。目前,利益博弈的各方面对“合理价位”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更不用说“共识”了。如果要真正掌握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规律,必须建构起“房价、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函数模型。虽然国外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但具有中国特色的函数模型,依然在摸索之中。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会是“暴风骤雨”式的,极有可能延续着以前的“怪圈”。
笔者认为,自2003年到201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谈房价,多次提促稳,未提“降”。2003年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增长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2004抓紧解决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2006年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
2007年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2008年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2009年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
2010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伴随温总理两个小时高亢激昂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走到十字路口的楼市趋向问题,似乎终于尘埃落定。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容与去年12月份“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大体一致,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中,根据目前政府对于楼市的各种政策,特别是在信贷这一块的政策来看,其执行的重点在于“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从打压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出发,对于二套房各大商业银行不仅提高了首付的成数,而且各种利率的优惠也相继取消。对于投机楼市的购房者而言,在资金占用方面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买家而言,依然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从涉及房地产行业具体的报告来看,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机性购房仍然主基调,同时,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1到3月的市场情况来看,后市不容乐观,在政府的重拳打压之下,市场悲观情绪蔓延,观望再次成为主流。因此,在面对市场困局的时候,开发商就必须应势而变,从开工量、产品规划,到品牌建设、客户服务以及营销战略上都要有充足的准备,以应对未知的市场前景,度过暂时的困难。
对于开发商而言,如何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过渡,成为思考的问题。在2010年市场错综复杂的情况之下,开发商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将成为购房者的选择要素,从1到3月份福州各大品牌地产企业的市场推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0年对于开发商而言,是一个品牌战略年,品牌的成败将对市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开发商要想赢得后市,就必须理性面对,打好产品、品牌、价格三张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接下来的2010年,部分有明显泡沫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在房价稳定为大势的前提下,涨幅不会太大;而房价基本健康的二、三线城市,如成都、南京、福州等地区,房价在稳定的大势下,肯定会随着通胀预期逐渐兑现、城市化等因素而平稳上浮,只是涨幅不可能再像2009年那么激烈。不过,“两会”铁了心的稳房价,报告谈房价只提促稳.稳字当头将是今年楼市的主旋律,因为从两会报告的相关措施就不难解释这一观点。
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这是其一。其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倡导住房租赁消费。盘活住房租赁市场。”这条依然是沿着“有保有压”的总调控思路,“鼓励和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从而发挥房地产行业的主导作用和基础性地位。
前两点虽然具体内容有别,但有一个共同作用就是分流购房需求。保障性住房一旦货真价实的上市,至少割去房地产市场50%以上的份额,而“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加快普通商品房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盘活住房租赁市场”也是起到分流购房需求作用。因为,只有购房者心里踏实了、需求稳定了,才能防止恐慌性购房需求涌入市场,也才能让房地产市场真正稳定健康发展。
再就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这是今年能够看得见的“重头戏”,事实上,今年的调控目标能否完成、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回暖势头、中国房地产行业能否实现软着陆,都与“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方面,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这实际上是从房屋供给的角度解决住房市场供求矛盾。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未来住房存量的增加缓解高企的住房需求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保障性住房是对商品房市场的分流,而且分流出的绝大部分是自住型、消费型需求,而这部分消费者的福利往往最容易受高房价的侵蚀。我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若这项计划能落到实处,那么我国住房压力、房价过高等问题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缓解。当然,如何将保障房落到实处,杜绝保障房建设中的权利寻租,保证真正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我们不难看出,打击投机性需求,将投资性购房从购房需求中剥离,使商品房回归自住市场,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着力点。长期以来遏制房价的政策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通胀预期等背景下,有钱人越来越将房产作为首选的财富保有方式,引发了大量投机投资需求,扭曲了房屋的自住属性。
从今年1月出台的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到上海、重庆等地推出的房产税细则,其效用旨在通过限购、税收、信贷政策、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组合拳”合理引导住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使房地产市场只能成为像粮食、蔬菜一样的消费型市场,不能成为像股市一样的投资型市场。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以往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稳定房价、提供保障性住房的直接动力,因为高房价、旧城拆迁改造等带来的土地增值能给政府的土地财政带来丰厚的收入。所以,“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
温总理在报告中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完善考核问责机制,正是要约束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建设和GDP增长的冲动,追究其在稳定当地房价中的不作为责任,使各级地方政府真正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中去。
2011年房地产调控基调“维稳”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