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为啥会变得如此纠结?


 

“双轨制”为啥会变得如此纠结?

 

什么是“双轨制”?一项制度或者法规应该是唯一的,人为设置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缘由实施不相同的制度,这就是“双轨制”,甚至也有可能是“多轨制”。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双轨制”往往是的必要的,是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双轨制”不能成为一种永久性的制度,因为实行“双轨制”的目的只是一种过度,时间一长了必然积淀更多更深的矛盾,这时候再“并轨”就不是那么容易,变得错纵复杂、十分纠结。

“双轨制”并不都是坏制度

现在实行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就是一个“多轨”的制度,城乡居民有区别,城市居民和在职职工有区别,职工的医疗保障是由单位和职工共同购买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就由国家转移支付进行扶持的,在现在中国的经济条件下这种制度至少使得由大病导致贫困或者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到缓解,因此这种“多规制”也是必须。

实行这种保障制度必须及时并轨,不能一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复杂,所谓“并轨”不一定是完全一模一样,但就医疗保障体系而言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公共卫生预防体系是一致的,这个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最重要实现对法定传染病的救治实行完全一样的体制;建立起社区医疗体系解决慢性病和多发病的治疗体系;重大疾病防治实行并轨,由此国民健康得到保障。

所以说“双轨制”的实行不一定都是坏事,在一定时期有积极意义,即时并轨更是必须,否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

价格“双轨制”实施了即使退出机制

我国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物价都放开,而是实行了一段时间的物价“双轨制”,这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这种转型的并轨还算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实行并轨有可能酿成大问题。因为掌握权力的人掌握了物资,这时候不是倒卖物资,倒卖物资计划的就可以大发横财,导致腐败丛生,因此及时退出“双轨制”,使得整个转型顺利实现。

“城乡二元”,退休双轨已经变得非常纠结,原因总是不具备并轨条件

“城乡二元”,退休双轨是现行的制度中最难解决的双轨问题,问题变得纠结,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时间拖得太长,问题已经变得错综复杂。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中国城市化在大跃进,但是属于不完全的,问题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并轨解决的很不好。

关于公民的迁徙权,现行宪法并有禁止,也没有作为一项公民权利给予保护,这样就保护了“城乡二元”体制,反过来也给农民完成转移设置障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越快,那么由此暴露的问题越多,越复杂,越难解决。

转移出来的农民的就医、养老、住房都没有完整的制度保障,其子弟上学也游离在政策的边缘。如果这些是人完全转出来了,那么就和城市人一样,国家对农村人口的转移支付就会减轻很多,这样转移支付力度大大增强,就会让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更多的补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城市要迅速发展,但又不想让农民完全转移出来,这时候矛盾必然非常纠结,限制转移的一些政策必然屡遭质疑。

退休双轨制在一开始设计之初并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企业完成之后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就维持原状了。这个时间已经拖得很长了,现在要首先给事业单位转轨都是困难重重。

过去企业职工收入与国家干部编制在工资收入差别并不是很大,但企业改制之后,事业与公务员却按兵不动,这十几年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增长很快,企业退休又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矛盾越来越深。

实际上现在提出要并轨,我看真正并轨还没有时间表。有报道说:“尽管为公务员建立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但该保险制度与已有的基本保险制度相互关系应如何设置,当下方向仍未确定。”

“当下方向仍未确定”的真实原因是这项改革最重要触动政策制定者的切身利益,这是最纠结的原因,可以想象让这些人的待遇向企业看齐,有可能吗?

这些年最大动作就是政府打补丁,不断给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目的是缩小差距,企业增长三年不如事业和公务一次物价补贴,对比之下矛盾并没有缓解。

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之前,面对全国网友坦诚:“三项措施逐步解决退休养老金双轨制问题”。这三项措施效果究竟如何就不再评论,仅仅说一下:“机关人员并不多,有600万,但是科教文卫体、事业单位多达3100万,如果加上退休人员就超过4000万人,我们必须慎重、稳妥地加以处理……”

因此这件事由于时间拖得太长,很长时间都被有并轨的意图,现在提出并轨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要触动公职人员600万,科教文卫体、事业人员3100万的利益,这就是变得越来越纠结的真正原因。

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