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卫视模式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典范


声明:以下内容为个人言论与笔者所在单位无关。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如需引用、转载,请在新浪微博上@汪海天 联系。

 

本文为广电业内探讨,业外勿扰!

 

近两天,重庆卫视这个话题很热,在微博上颇受争议。

 

红色卫视从今年的新年伊始就提出了,当时就有新闻报道:重庆卫视着力打造省级卫视第一红色频道。从1月3日起,重庆卫视晚间黄金时段(19:30-23:00)将不再播出电视剧,而用自办的红色文化节目来代替。

 

这次热议的重点并非重庆卫视自3月1日起的“一不二减三增”全面变身改版,而是政府财政为其买单1.5亿(去年广告收入的一半)。

 

刚过两天,红色卫视还在微博上“飞”着,3月4日,重庆洋人街“万里长城”上演千人红歌会又一次助推了红色卫视的争议热潮。

 

作为专业探讨,我对重庆卫视是否作秀并不在意。我更觉得重庆卫视是在中国卫视频道白热化的竞争红海中找到里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虽然买单的对象不够市场化。

 

面对国内的五、六十个开路播出的上星台,排名不在十强之列的重庆卫视并没有什么更好的竞争力。电视剧越来越贵,落地费也在涨价,看似一年3个亿的广告收入实际上的利润并不会有多少。所以,所谓红色卫视的转型改版不过是卫视经营另寻蓝海的一种突围方式。

 

专业频道是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专业频道的路无非两条,一是不做广告用户付费(国内的数字付费频道从03年至今还没有成功案例),二是傍一个或几个大款(行业里有实力的领军企业),通过墙内损失墙外补的方式,在频道中软性植入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

 

而在当前,国内还没有多少能足够大到并认识到通过专业频道的商务电视频道来影响消费者的企业环境下,重庆卫视看到地方政府的需求,并说动政府掏钱,其本身就是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综合频道向专业频道转型的典型案例。

 

在一周前中央外宣办举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先生强调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

 

在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上,孙部长明确表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使文化产业化”这一看法是完全是一种误解。孙部长进一步指出: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未提及“文化产业化”字眼;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不同的类型,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今年1月13日,在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结束之后,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在陈述2011年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时指出:广电企业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按频道频率分类搞宣传经营两分开,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

 

在目前的广电改革阶段中,重庆卫视的专业化之路无疑是符合中央精神的,是值得广电企业(含有线网络公司)学习的。在相对于十年前电信改革时国家给予电信企业的政策、补贴并不算很公平的今天的广电企业改革,想着如何去为政府做些事并获取回报是各位广电业界同仁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跟电信抢点宽带接入的收入,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浮云(这里并不是说双向接入不改做)。

 

PS:本文写于北京之巅的国贸三期80层,面对被成为大裤衩的国家电视台大楼发了一下午呆之后 

 

“CCBN数字技术未来系列论坛”免费报名:http://sinaurl.cn/htIe45 | 2011年3月23-25日,三天时间将浓缩19个论坛、110多场主题讲演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