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种人开口闭口尽讲一些冠冕堂皇而又不要承担任何责任的话。例如,对于创业教育,他们总是会说重在“创业精神”培养,而不是创办企业,更不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如此强调对“精神”的渴望、对“物质”的蔑视的话语和观点,给人的感觉是多么的崇高而美丽。但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这其中的虚伪和荒谬。
“精神”固然美好,但没法测量,没法量化。当把“创业精神”培养当做创业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样才算完成创业教育的任务?既然创业教育任务是否完成都无法认定,我就更不知道怎样去组织实施创业教育以及怎样去调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了。无法评价、考核、认定的目标,实际上等于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工作,自然用不着承担责任,更无法追究责任。以“精神”培养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开开大会,耍耍嘴皮子;喊喊口号,动动笔杆子。坚持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精神的人,如果不是为了推卸责任,那么也是地地道道不懂管理。
精神不是不重要,但是世界上没有脱离行动的孤立的精神存在。有了创业的行动,肯定会有创业精神的存在;没有创业行动,自然不会有创业的精神。创业目标的确定或者对创业成效的评价,理所当然要看创业的行动及效果。有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付诸创业实践,学校官员、老师却会振振有辞地宣称自己的学生富有创业精神。在他们眼里,似乎没有行动才会有精神,有精神就不会有行动。如果精神与行动正是如此对立的关系,那么这种精神即使存在又有何用呢?人们为什么还要急于去培养这种不能导致行动的创业精神呢?拼命炫耀自己学生创业精神存在又有何必要呢?
许多人总是天真地认为通过特定的“说教”便能使人具有特定的精神。教师的教育、激励对于人的精神的培养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绝对不是主要的作用,更不是决定作用。一个人特定精神的形成决定于一个人特定的经历和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来自于苦难的经历,负责任的精神往往来自于承担责任的实践,创业的精神也往往是在自身的创业行动中逐渐形成的。行动是产生精神的途径和载体。可以说,一个没有创业实践的学校,已不再具备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条件和基础。有了创业理论课,并不能说明学生有了创业精神;有了创业论坛,也同样不能说明学生有了创业精神。要认定一个学校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精神,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讲创业,不仅要看创业行动,更要看创业行动的结果,也即要看是否办成了企业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如果这样的观点也被认为是错误的话,那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不就更错了吗?如此浅显的道理还要受到指责和批评,除了人的狡辩、嫉妒、虚伪外,还有就是“宁左勿右”阴魂在作祟。
创业教育要真正见效,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而不是空谈什么“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