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大杀器
在元末,朱元璋颠覆蒙古政权、剪灭其他割据势力的斗争中,他的货币“大中通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称得上“大杀器”。
大中通宝的铸行,昭示对蒙古贵族没落统治的最后宣判,像吴王发布的檄文,迅速流入江淮大地,并进一步广泛扩散和蔓延,直到夺取应天府(南京)。大中通宝有力地解决了吴王军队的大部供给,同时又宣告元朝统治的土崩瓦解,鼓舞士气,提振军心。当然,这与刘伯温的筹划紧密相连。“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奠定了明太祖数百年基业。
中通宝铸工考究,既源于至正通宝,又惠于至正通宝;既传承,又发扬,既否定,又扬弃。文字真书近楷,笔体工整。大字舒展提拔。中字接地连郭。通字走之,有单双点之分。宝字均为尔宝。面背地张平整,内外郭凸起匀称。青红铜材质冶炼成熟。铸币形体敦厚实惠。折当精准有度。可以说,是诸多非年号钱中的正品,深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六支钱币中,也唯有“大中通宝”取得成功。战争期间,朱元璋是韩林儿的部下,他采用谋略,一方面协助韩林儿发行“龙凤通宝”,另一方面笼络民心,在战争期间答应老百姓继续使用元代交钞,规定交钞一两值作“龙凤通宝”四十文使用,十两交钞作一贯使用,作为补充。他还在应天府设置宝源局,开始铸造“大中通宝”,与其它货币一起参与流通。直到至元二十四年始大规模发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
大中钱分五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
“大中通宝”背十钱价格很平,而部分纪地钱为了昭示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只象征性发行,传世极少。
注:写实风格极强的朱元璋画像 传画师因“丑化帝王”被杀
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至正二十四年,即1364年,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为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为三福。清翁树培引《明史·食货志》云:“按:此大中小钱,乃洪武四年以后所铸。”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引《泳化编》云:“洪武中,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用。”皆涉及洪武初铸大中钱事。足征见前人已注意大中通宝钱鼓铸有先后之别,只未揭其差异。唐石父《中国钱币学辞典》指出:“凡有背文者,除折十单纪值一种外皆后铸。”
常德地处长江中游,曾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之地。《清嘉庆常德府志》载:“元顺帝十六年,伪汉陈友谅据常德置元帅府。”又载:“洪武初,灭伪汉陈友谅,取常德路。”因此,常德多有“大中通宝”传世或出土。关于“大中通宝”钱的区分和定性问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认为:龙凤七年,即元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击败陈友谅后,又于江西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五等钱式铸钱。上述由龙凤七年至反元斗争胜利期间所铸大中通宝钱,为吴国公钱,应属于农民起义军的钱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再铸的大中通宝钱,背文已加铸“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地名,当不再属于农民起义军钱,而应划归明代钱币。但以往有人对这种区别多未注意,或将有背文者称为农民起义军钱币,或将无背文者归诸明太祖,脱离了反元斗争的历史背景,都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