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前所未有重视,但成效并未显现。是投入资金不够吗?是缺乏系统的教材吗?是教师不胜任创业的指导吗?不是的。在我看来,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创业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现行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教”,这自然诞生不了创业人才。要想培养出创业人才,在培养机制上就要实现让学生由“听”到“练”的转变,或者说让教师变“教”为“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业的自主训练,这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眼下,从学校到教师,一讲到创业教育,就习惯于想到资金、场所、管理机构、人员配备、课时补贴、项目、课题、教材。这些因素不是不重要,但相对于“机制”而言,只能说是“末”,而不是“本”。有了好机制,这些因素才能发挥好作用;没有好的机制,这些因素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甚至会起到坏的作用。评价一个学校创业教育的成效,只要看这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改变,也即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形成即可,千万不要被“出了多少教材”、“做了多少课题”、“获了多少奖”所迷惑。中国有太多的大学只会“出文本”,而“出不了生产力”。在倡导创业教育的今天,“出文本不出生产力”的闹剧似乎仍然锣鼓喧天、歌声嘹亮。
有的学校在创业教育中在让学生“练”的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让学生参与学校组建的公司从事经营管理,或者让学生“创办模拟企业”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经历企业创办和经营的全过程。这些探索和改革,在创业教育初始阶段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如果以此为满足,那么真正的企业、真正的创业者是诞生不出来的。让创业人才得以真正的成长,培养机制上还要在变“公”为“私”和改“虚”为“实”上下功夫。变“公”为“私”,就是将企业的性质从“集体所有”改为“私人所有”,唯有如此,人的潜力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得到调动,创业学生的成长才可能变得异常迅速。创业人才是抱不大的,市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抗风险能力都是在自主决策、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改“虚”为“实”,就是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锻炼,而不能在模拟的环境中“游戏般的创业”。谁都知道,没有利润的追求和亏损的担忧,在模拟的环境中是玩不出企业家的意志和能力的。
创业教育,成也机制,败也机制。没有机制上的突破,再多的金钱,再多的课题,再多的获奖,再多的教材,再多的论文,再多的文本,都是低碳时代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