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十年前规划,建设一个海洋开发的高科技产、学、研一体化的蓝硅谷
记者:全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山东省占60%以上,大部分都在青岛,其中有23名院士。中国顶尖级的科研机构都在青岛呢,国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大学是亚洲唯一的海洋大学。山东半岛很重要,几个高科技产业都在山东青岛呢.
杨总:我们在十年前就规划过一个蓝硅谷项目,海洋研究所和海洋大学的一些院士、教授都知道卓达一直在谋求这个重大项目。为了开发海洋,建一个蓝色的高科技基地,叫蓝硅谷。初始想放在三亚,来青岛联系的时候这些院士不愿意过去,因为过去生活不习惯。我们当年在三亚搞的理由之一,就是想以海南岛做依托开发海洋,将来我们就有经济能力向南海发展。后来这个件曾经报到国家发改委当时的一个副主任那里,后来由于人才过不去,加上还有很多条件限制,一耽搁就是10年。
卓达非常珍惜、非常重视这个特别重大的战略机遇、战略机会。现在总书记提出蓝色半岛,这等于激活了我们这个项目。这次我们要把我们10年前就已经创意的蓝硅谷重新拾起,具体落位在哪个区域,也可能是青岛,也可能是烟台,也可能是威海,但是这个项目筹备组我们已经搭建起来了,这个项目原有的一些设计已进行深度修改、完善。这个项目涉及到教育、科研和一系列入园的高科技企业,等于新造一个以海洋为对象的高科技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所以它没有足量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新的项目。
蓝色半岛国家战略对个人是一生不可多得的,或者说是不可二次获得的重大转折机会
记者:过去好多领域不让民营企业家进入,现在禁区都打破了,也得让进入了。
杨总:蓝色半岛这个国家战略对个人,不论哪种类型的个人都是一生不可多得的,或者是不可二次获得的重大转折机会。对投资者、创业者、置业者,对于那些闯天下者、闯市场者,这里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一定是无数的机会,包括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创意工作者,一定是提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平台,这期间企业家就是最大的发展空间,最大的用武之地。
它首先是给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会,同时企业家也是推动蓝色半岛发展的主力军。因为它一定是市场化运作,一定是按照最先进的一种模式、最有效率的一种模式,那就是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操作主体就是企业家群体。可以断言,各种类型的,已经进入蓝色半岛经济区的和还没有进入蓝色半岛经济区的企业家,面前都摆着一个共同的机会,就是开发蓝色半岛、建设蓝色半岛,开发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它给每一个企业家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些企业家绝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深圳,这是错过了深圳的机会,绝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浦东、滨海新区,因为他们的容量都非常有限。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里这么广阔的平台,把一个省的一半地域和它所连接的海域全部拿出来作为开发对象。
另外蓝色半岛在前三个大特区基础之上,给予了更高层次上的全新政策,就是刚才你所讲的那一系列允许、一系列试验,这就对民营企业放开口子。这也是我刚才说,它在政策上一定远远高于前三个大特区。对各种企业的发展空间一定比它原来所处的环境要优越得多、宽松得多。
山东省在有蓝色半岛这个大政策之前,本身就是全国一个非常开放的省份,一个投资环境非常好的省份,加上民风特别纯朴,好客山东,全国的很多企业家也非常喜欢这里。这次再有了蓝色半岛这个大平台的推出,应该说全国将有大量的企业,大量的企业家涌向蓝色半岛经济区。同时作为企业我们也期待同行,特别是期待山东省政府能够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力度。企业来的总量和规模决定了蓝色半岛的发展速度,所以这也等于是面向全国、全世界的一次大开放、大招商,这是一定的。
记者: 2月14号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蓝色半岛经济区恳谈暨项目推介会”。
杨总:我们现在有几个项目组正在烟、威、青这一带筹划,准备捕捉两到三个项目上会,到会上去签订。
记者:从近4年经历来看,卓达的战略都比国家战略先行一步了。
杨总:是我们跟着国家走,但是我们企业的一个理念就是为国家着想,于是我们的产业就永远不落后。我们现在的养老园区、养老产业都是为国家着想,其实为国家着想就是为未来着想,也就等于为企业未来着想。
记者:卓达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家国情怀。
杨总:也可以这样说,总是这样一种浓浓的爱国情绪在支配着我自己,在引导着我们的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