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研究进展


资源城市研究进展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地理学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学界在理论上主要关注资源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的界定,资源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城市功能转型的理论等内容的研究;在实践应用层面,围绕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

资源城市的科学界定。根据采矿业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数比例、采掘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比例和资源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等定量指标,结合定性分析对全国资源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进行了科学界定。在此基础上,按照资源类型、资源城市的生命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对全国资源城市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提出分类指导的政策框架[1]

资源城市转型和发展的评估。采用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等指标,对44个国家认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区)的转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总体转型和发展态势较好,但城市间差异较大,石油类城市发展效果较好,煤炭类次之,森工类城市发展相对较差[2]。也有学者采用人地系统脆弱性指标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进行了评估,分析了矿业城市脆弱性和类型差异,揭示了矿业城市脆弱性的发生机制和调控对策[3-8]

资源城市转型路径和模式研究。运用数据分析手段,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数量分析,按照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转型路径选择,并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在不同资源类别城市的发展特点下对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大转型要素进行的有成效的转型措施和过程,并提出了确保转型的政策支撑建议[9]

资源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分类发展模式的研究。采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系数和就业比例两个维度的指标评价和分类方法,将全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基础好和就业状况好、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和就业状况一般、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基础较差和就业状况较差[10],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城市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工具,这种分类将资源型城市的类别与其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相结合,克服了传统分类中存在的不足,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