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房的发展,其实我觉得我们在5年内达到20%这个速度和比例可能会是比较快一些。当然第一年可能希望开局的步子拉的大一点,因为5年3600套,实际上不是平均一年1000万套。平均的算每年是700万套的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加重前面的开发量。
我觉得目前如果花10、20年达到3成的比例,这样会好一点。因为我国这么大,不能像香港和新加坡,因为他们的国家和地区是结构小,比较单一。我们的大中城市未来在10、20年之中能够实现2-3成就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可能没有太清晰,大家还都认为保障房仅是像以前的内容,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限价房。如果不开发限价房的话,要达到1千万套是不可能的。因为住建部拿出的1.3到1.4万的资金来源,8000万必须是社会的渠道来融资。
社会渠道融资谈何容易?如果都是建租赁型的保障房是不可能的。廉租房基本上是亏的了,根本连本都回收不了;公租房的回收也要很久的时候,关键要看你的租金多少。万科那个万汇楼是50多年回收期更不可能,它的案例是示范告诉你这个租赁房是做不了的,而不是示范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现在广东省限购房比例是三分之一,31万里面有11万是限价房。大家不要忽视这一块,这块才能最大回收资金,才是面向“夹心层”的。但是限价房的政策不太统一,广州是制定了限价房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政策只是操作了几个楼盘,后来房价降下来就停了。广州总共是开发了5个项目,金沙洲2个,萝岗区2个。这样大的量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推向市场,按照这样的架构,如果我们仿效4万亿投资的操作模式的话,的确有可能发动起来,但是对市场带来多大的冲击和影响,我觉得比较难以观测。
你看广州的保障房不知道是10万套还是13万套,如果按照同样比例,意味着应该有几万套的限价房。广州在去年一年当中,才卖了6万多套一手商品房。如果按照 100平方米1套的面积来算,去年应该是6.5万套。当然保障房不可能全部在今年推出,但是会改变预期。尤其是限价房的准入尺度,必然会大的放开,可能不再是必须要广州的户籍,否则恐怕就没有办法消化。
限价房对商品房的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强度、力度都特别的大,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关键还是应该把这些保障房的系统,保障房建设开发的管理办法,管理的举措都要同步落实。现在我们没有看到这些指标有没有被分解和下放到市里面。广州市目前对外称的是4.3万套,而且不包括限价房,这4.3万就是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如果是13万套的话,所需的资金还要翻两番。
住建部对保障房资金来源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出了许多的思路和想法,就是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资金来源,如社保基金或者是公积金、债券等,采取配建、新建等等各种方式。我们看到天津的公租房出台了,基本是参照了保障房的优惠政策,不收地价,有税收优惠,不过征地要收成本,是否是零地价的概念不太清楚。
如果连征地的费用都不用付的话,政府贴的资金就会更大,它等于还是投入负担过大。现在广州的经济适用房售价大概4、5千/平方米。我觉得,如果资金紧张,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通过集资的方式,提前就把它分配了,提前就把资金收上来。这样的话,可以使得政府的压力减少一点,就是把整个操作方式往前移,最多补偿一些利息给购房者就行了。
我认为,对商品房市场这个冲击和影响会比较大。因为市场的份额一下子要让路于很大的保障房上市,因此我觉得我们一步步的来比较好。你要达到7成的供应比例的话,你应该从2、3成开始,然后4、5成,分几步走。你如果想一步到位的话,就会欲速则不达。
90/70的政策就是因为推进得太猛,而导致夭折,形同虚设。本来方向是好的,分步的话就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应该循序渐进。如果搞大跃进的模式,就有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还预料不到的结果,商品房的市场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现在商品房市场供应是接近100%的状况,你要让它一下子收缩到3成,多出来的供应量如何消化?我不知道保障房今年到底能上市多少,但这个建设量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就已经比较大了。
我们要加强对保障房监管的尺度和对所占比例的研究,就是在我们可以实现和掌控的范围内进行建设会比较好一点。否则死命地建好了,可能又会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可能还不知道该给谁住的问题。所以相关的管理配套、运作原则,我认为目前都还不太成熟,除了廉租房跟经济适用房的管理稍好些。廉租房现有的需求标准也已经满足得七七八八了,下一步我们监管和管理的机制能否适应保障房发展的需要,这个保障房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有的人说不大,我认为是非常之巨大的。如果按照悲观的看法,一半的开发商就会被淘汰了。除非开发商变成建筑商,只拿建筑的佣金就可以。当初,香港就是这样的例子,香港人对董建华的8万5计划就很大意见。不过,最近也有观点替董建华平反的。因为,以香港整个人口规模和广州比,是比较接近的。甚至如果这个城市里面一年发展8.5万并不是太多,保障房是一半的,还有商品房也有一半。他有很大程度是替金融危机背了黑锅,这个政策其实并没有完全实施。事实上,金融海啸之后,居屋都没有发展了,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非常大。
我们现在恐怕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我们这1千万套和3600万套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影响,有可能会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这个政策如果循序渐进的达成的话,我觉得并不是太过分,因为新加坡是8成了,香港是5成了,这个是要算总量,以前的福利房等各方面都要考虑过去。
根据 2011年3月19日焦点访谈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