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例来有“子承父业”、“子遂父愿”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在孩子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根据新浪提供的2010年高考志愿填报的调查数据,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79%的考生父母给孩子制订的高考目标为一本院校,而只有60%的高三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最可能就读一本院校,有20%的孩子觉得高考的压力来自于父母,只有2%的父母表示完全让孩子自主填报志愿。那么父母对孩子个人意愿的过度干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样影响呢?《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书中俊才的案例,给出颇有说服力的回答。
俊才是一个从小性格内向、心肠柔软、偏胆小的孩子,平常里连杀鸡都怕看。每每乡里邻居杀猪,他都躲得远远的,就是听到猪死前的一两声惨叫声,都会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但是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家也是一个勤快,孝顺的乖孩子。
俊才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文学家,从初中开始,他写的文章就经常在校报发表,进入高中后,他写的文章已经开始在校外的报纸和杂志上陆续地发表。
然而俊才在读高二时,平时健壮的祖母突发脑溢血辞世。俊才的父亲是一位极其孝顺而且富有抱负的乡镇医生。在祖母即将去世的那一刻,父亲把不知内情的俊才拉到行将就木的祖母前说:无论如何,我要送才伢子读医科大学,我找不到治脑溢血的办法,我的儿子也一定要找到。然后拉着俊才跪下,要他当着即将去世的祖母发誓。
俊才本来以为这一切只是父亲一时冲动,谁知父亲在他报考志愿时,真的执意要他填医科大学,最终,拗不过父亲的俊才只好违心填报了医科大学。
进入医科大学校园的俊才,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体会到大学生活的快乐,因为他的脑海里总是晃动着祖母去世前父亲逼他发誓的样子,而且只要一涉及针灸、手术等与人体接触的课程,他就惊恐不安,惶惶不定。
第一年,他凭着难以想象的意志,硬撑了过去;到了第二年,他开始长期失眠,噩梦不断,根本不想去教室,特别是解剖实验室;到了第三年,看到同学和老师他都开始反胃了。他鼓起勇气写信给父母,要求重新读高三,再考其他学校。
他在信中写道:“我尽了所有的努力,但是我还是做不到。我求求你们让我重读,不然,我会疯的,真的会疯的……”可俊才的父亲执意要他坚持,并赶到学校鼓励他,还陪伴了他半个月时间,“这两年你不也坚持下来了吗?”父亲走时还对他满怀希望。
想回去重读,父母坚决反对;想离校出走,又怕父母伤心。这时的他,已经濒临崩溃。白天,任脑子里胡思乱想,躺在寝室睡;到了晚上,才出去吃顿饭。有一天夜里他出门散步,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河里……后来,水声把他惊醒过来,他想回家,当时却又怎么也记不起回家的路。
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听到情况后的父母,还是没有引起警觉。其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三次跑回家里,有时候显得衣冠不整,像是醉了酒;有时候又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而且每次回家对父母都不理不睬,父母仍然以为他只是在赌气,总是好言相劝一番,送回学校了事。
终于有一天,俊才在实习医院里因为看到了尸体而惊厥昏倒,醒来后的他再也认不出自己父母,而且开始追打父母,最终不得不送到湖南省脑科医院进行精神康复治疗……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替孩子做主的行为不会出现书中俊才这么严重的后果,但父母让孩子传承自己愿望的做法,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么父母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孙云晓教授给父母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
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那么自然无法保持平常心。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不要对孩子管得过细。
父母们总是觉得孩子的一切事务都是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的事情,这样最容易导致对孩子管得过严过细。于是,在孩子眼里,父母永远是高大的,自己永远是渺小的。时间久了,即使父母想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事情他也不会了,只知道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可是,孩子的路总归需要他自己去走,父母又能够伴随孩子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