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打一场“锂”的保卫战
陈光祖
不要把电动汽车产业推上歪道
在与“两会”代表谈电动汽车事业中,我想再讲一个重要问题,即打一场“锂”的保卫战。大家都知道,传统内燃机汽车是消耗石油的机器,而电动汽车用的是锂动力电池,锂也是一种物质资源,没有锂电动汽车也无从实现自己的动力了,锂成为电动汽车的“石油”。
现在全国有一百多家锂动力电池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创新水平和产业链上因素,锂动力电池中最为关键的正极材料和电极隔膜几乎是百分之百进口的。现在正极占锂动力电池成本28%,隔膜占12%,即40%左右的价值控制在国外供应商手里,这对锂动力电池提高产品水平和降低价格极为不利,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多少年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形成的一个漏斗,在这种不正常的发展形式驱动下,迫使一部分电动汽车企业走上了歪道。
这样,相当一部分锂动力电池企业不赚钱,在一定时期还要赔钱,于是想尽办法去搞电动汽车,以两手抓办法谋取锂动力电池的发展,这对个别有实力,有能力企业不是不可以尝试的,但多数小电池企业来说,买下一个本来就是十分困难,近乎破产的汽车企业,只是拿到一张市场谋生证,这样要把这种企业扶起来,进入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是十分不容易的,很可能的结果是拖了电池事业,汽车也无法搞上去;还有的是近来盛行提倡一种“低速小型电动汽车”的发展意见,说是先搞低速车,先卖低速车,以此来开拓电动汽车的产业,这算不算一种“弯道超车”,很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我们说电动汽车也是汽车,首先应具备和进一步提升汽车原有的性能,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市场所接受,某种意义上说电动汽车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是对汽车产业实行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的推动力,所以搞小型的电动汽车是可以的,但千万别加上什么“低速”名堂。我国的机动车中本来就分有汽车和低速汽车两种类别,汽车用于公路和社会上,低速汽车只要在农村和城镇交义地带上应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两种车都按各自市场要求,谋取各自的发展,现在有的原有低速汽车改为电动低速汽车也是可以的,也是允许的,但不能列入汽车的范畴,如果把这种概念混为一体是十分不可理解,甚至把电动汽车推向“山寨”车边缘,那就失去了发展现代高科技电动汽车的原有内涵了。
这样,可以看出之所以形成这么热闹的搞电动汽车景象的背后,是“锂”资源作用在作怪。
打一场“锂”的保卫战
锂是所有金属中最轻的一种元素,比重为0.535,仅为铝的1/5,铁的1/8,纯锂是很软的,可以用小刀毫不费力的切开,但化学性质却十分活泼,可以广泛运用于多种工业重要用途上,锂是锂动力电池必不可少的原料,成为类似稀土一样,属于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
从资源存量上看,锂的矿床可以从盐湖、矿山以及海底开采,据说资源十分丰富,但对至目前,由于锂矿床的复合物十分复杂,可与70多种化合物共生的资源,开采,提炼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实际资源仍很欠缺,供不应求。
世界上盐湖锂资源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中国和美国,在智利、阿根廷的盐湖锂主要是美国等发达企业合资和合作在开采,成为目前锂原料重要来源;在岩矿中,锂矿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中国和南非。中国盐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和湖北,其中青海台吉乃尔盐湖是半干盐,面积达780平方公里,属氧化锂储量466万吨,对以花岗伟晶岩锂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河南、新疆和福建等地,其中四川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氧化锂,储量103万吨,据新资料表明,江西可能成为我们的锂宝库,江西宜春被称为“中国锂都”。
当代锂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充,消费量急剧增长,特别是世界电动汽车的兴起,对锂的需求成平方式增长,在电脑、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中锂电池一般都在6克左右,而美国的Tesla Motors一辆电动跑车竟用了6000克锂,是电脑锂电池的1000倍,专家们担心,大量的电动汽车会把现有可能开采的锂资源消耗殆尽,成为时限性资源欠缺,是发展电动汽车一大门槛。
为此我们要像保卫稀土资源一样,打一场锂的保卫战,要防止锂资源的泛滥性开采,造成开采区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和资源的流失;要防止低廉价格出口,对矿山、盐湖锂合资开采方法的审批要作出规定;对锂资源应用要加大创新力度,不能只开采,要从产业链角度出发,要把提炼动力电池应用的碳酸锂等原料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装备一并安排,逐步实现正极锂原料的自给率;要建立锂产品回收制度;要建立锂资源开发和储备体系;对电动汽车的应用要和锂资源消费挂钩,防止浪费。总之,不打好“锂”保卫战,从战略上看,对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会构成威胁。
从哲理角度处理好“熵流”
为什么我们搞内燃机汽车时,一波又一波的出现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的影响到自立品牌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发展,而在搞电动汽车时,又是在核心技术上产生一波又一波的滞后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严重的警惕,这种非对称式发展,只求量,只求大,不求变,不求强,勿视核心竞争力,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而求其根在于我们思维上落后,封闭,没有开放,缺乏创新力所致。
这里应用当代在发展高科技时,常在系统工程中提出自组织理论中的“熵流”理念,以求提升我们对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实现求进思维,来处理事物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关系中不断获得进步。1850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简单的说,像一杯水只会自然变冷,但不会自然的变热,除非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能量,汽车产业无限制发展造成石油资源严重短,更严重的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气候暖化,除非大力发展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电动汽车,否则将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产物。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能量的变化趋势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过程。当代的科技巨大进步揭示,我们对宇宙认识的不断加深,“熵定律”是一个具有普遍真理,而非人们批判的那种“形而上学”,它揭示事物发展双重性,即有得必有失,如果我们绝对想要只得不失,而结果将是失必大于得。为此按自组织的理论揭示,开放系统的熵变分为为两个部分,系统内部分的熵不断增大,促使事物走向非平衡状态,而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形成反面的正熵,我们可以用主观方法,经过努力,使之形成一种负熵,使事物发展挽回或重新走向平衡,我们不能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路子,要走开放系统的路子,但尽管在开放中可能会带来干扰,但不开放就没有向有序方向演化的可能,电动汽车产业系统之间向有序方向发展首要条件是开放性,这就有可能使高新科技产业系统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必须拥有灵活、高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机制,促进系统内生产要素和整体产业链间的信息流动,通过系统内部涨落机制,生成的衰减因子被制止,从而有可能向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方向发展,从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自组织演进过程,达到控制变量,向负熵方向增进。当前我们抓住锂资源这个大变量要素,主宰它的演化进程,支配它的变量行为,就会对电动汽车加速发展的机制形成机遇,进入有序状态。
从法规层面把锂产业链拉上正道
为此建议工信部要抓住锂这个构成电动汽车发展产业链上要害,进行整肃,过滤出符合实际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产业化路线图,并将其要点纳入《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2010-2020)》中,提示各相关部门都能协调一致,大家共同努力,打好锂的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