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战略的远见


二战期间,一帮美国兵征战到了北非。那地方奇热,饮料也缺。于是可口可乐公司说服军方后勤部门,把他们的产品运到前线。据说可口可乐这样做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后来从前线回来的大兵们都成了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原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喝过那种饮料,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形象。

去年,笔者去了-趟陕甘,在黄土高原那些偏远的小城镇中,见到不少店铺摊点出售“娃哈哈”饮用水。可想而知,在那样的地方见到“娃哈哈”,很有些荒漠之中见到甘泉的感觉。

笔者不知道可口可乐和娃l哈哈是如何制定他们的销售策略的,但必须承认,这样的决策是一种远见。

 众所周知,-个产品要想成为名牌,必须要在广泛的消费群体中树立自已的知名度。而消费群体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吸引现实的消费群体并不难,但是,开发潜在的消费群体就困难了。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有些什么习惯?这些问题后面都隐藏着风险。-招不慎,也许满盘皆输。当然若是思路对头,看准了对象,成千上万在天边的人说不定一下子就成了眼前的消费者。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可能人尽皆知。然而真正去做就需要魄力了。比如,运到北非的可囗可乐,一瓶不过几美分,赚头有限,而且,那些士兵是否喜欢喝这种饮料,也保不准没等他们成长为长期消费者就战死沙场了。同样,黄土高原上那些汉子,婆姨和娃娃们可能会偶尔买瓶饮料开开荤,但谁能预测他们以会不会改了口味呢?总之,不可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当年那些征战到北非的士兵和今天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必然对他们曾接触过的产品以及最先给他们送去产品的厂家怀有某种好感,这种好感的价值是无形的,也许正是名牌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