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朱永新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沈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刘长铭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第四中学校长
高考制度改革:入门“管道”多样化
本报记者 雷玲
高考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强烈。从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来看,国家对推进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也提到了日程。高考制度究竟应该怎样改?
3月8日14∶30—15∶30,参加第三场“两会教育圆桌”的三位特邀嘉宾,在现场共同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可行性之道。
聚焦点:高考制度之走向
高考废与不废本身不是问题,重在科学、完善
朱永新:高考废和不废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至少目前是不能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一废,那肯定会天下大乱,不仅仅不能废,对于各省市的考试还有加强管理的问题。
我认为,今后不能有那么多的考试机构,每个省都考试。高考考试应该相对集中成几个权威性、专业化、高水平的考试机构,把一些做得特别好的省,逐步变成独立的民间的考试机构,包括国家的考试机构,可以慢慢转变为与教育部脱钩的独立考试机构,它的功能以后就是为全国所有考生提供服务。这样的话,让大学去选择最好的考试和评价机构。而现在我们是没有选择的。
高考本身不存在废的问题,而是怎么让它完善的问题,怎么让考试机构进一步科学化,通过竞争以后,水平更高,这是发展的方向。
总有那么一群人,他的思维和发展是往科学家方向走的,而普及性的教育是为培养一个和谐的人服务。因此我们的考试制度不要让所有人陪着科学家去读书。我主张像北大、清华与四中、人大附中等最好的大学和高中之间,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招生考试“管道”,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确应该做这样的设计和切割。
刘长铭:
高考肯定不能废除,但是高考不是万能的,高考需要不断完善。我们在高考这样一种高效率、大规模、筛选性的考试基础上,还应该有一些特殊的考试选拔方式作为补充,使其更加完善。所以,未来的考试应该是一种系统,而不是一次考试,比如自主招生就值得推荐,对单次选拔考试有完善和补充作用。
沈健:我对高考制度基本是赞成的,因为中国实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为什么能延续千年,就是因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没有高考,设想我们的教育、人才的选拔和所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会是什么状况?对于高考制度,应该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接受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个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已经到大众化向普及化方向发展。在高中已经基本普及的现状下,高考改革应该更多思考怎样满足现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聚焦点2:户籍限制之取舍
异地高考是发展趋势,重在建机立制
朱永新:为高考户籍限制解禁,我认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北京工作,让孩子回到家乡去读书、考试,这本身是对人的权利的一种冷漠。我认为应该建立起一套机制,能够让学籍和户籍脱钩,让学生在学习所在地,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所在地进行考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户籍制度,涉及到考试的公平性等等,需要进行认真的梳理。
沈健:这是一个教育民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由教育系统来认识、设计、主导,但是必须由各地、各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我注意到了,最近已经成立了全国考试指导委员会,首先,在全国范围内一定要做好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这里面还要强调各地对课程体系的标准化、权威性把关,对此要有基本的统一标准。
要改变现有的户籍制为学籍制。我们江苏已经在做了,对从苏北到苏南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和考试,我们已经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制,即这些孩子参加高考的时候,我们允许他们在学籍所在地,而不必回到户籍所在地。
刘长铭:肯定应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研究,比如是在当地参加高考,按照当地的标准和内容来进行考试,还是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安排一些学校专门按照他们的标准去进行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可探讨的办法。国家重视这个问题是很好的。
聚焦点3:自主招生之困惑
大学自主招生是“按图索骥”还是“撒网捞鱼”
刘长铭:大学自主招生是“按图索骥”还是“撒网捞鱼”?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按图索骥”的过程。但是我坦率地说,这两年的自主招生,尤其今年自主招生有一点盲目,大学自主招生的专业没有对所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提出非常清晰的描述。所以,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抱着撞大运的想法盲目投考,反正是多一次机会,学生和家长就拼命去抓这个机会。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为就失去了自主招生原有的改革初衷。
从今年和去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自主招生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分依赖传统的测试方法。传统的测试方法不是不好,传统的测试方式更多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与解题有关的能力,这些知识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或者拔尖创新人才,更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动力系统或者情绪系统,而这些用纸笔考试是无法检测出来的。所以,我建议自主招生要重点考察申请者的兴趣志向、专业态度、献身精神,适当兼顾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考察申请者以往的学习经历、以往的学习表现,参考相关的教授、专家、校长的推荐,申请者的这些信息就可以获得。如果仅仅是把自主招生变成第二次高考,或者零次高考,它的意义就不大,因为传统形式考试的弊端依然存在,也不利于给基础教育形成一个好的导向。
朱永新:我赞成刘校长的观点。第一,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但是在目前,包括工科类的学校,自主招生变成了第二考试,只不过题目更难、更刁钻,客观上还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应该怎么改?首先,要考虑每个学校应该有个性,我这个学校的校长办学思想是什么,理念是什么,要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一些学校就要求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个学校就是培养实业家的。校长要很清晰地开出条件来,需要什么人就推荐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再举行一场另外的笔试,应该更多地深入了解这个人的兴趣、能力、特长、人生的志向。
现在自主招生办法,是对我们传统高考的补充,它的使命是选拔、创新拔尖人才,正常的高考无法遴选出这样的人才,因此应该由中学校长推荐。现在推荐的一般都是考高考没问题的人,有没有可能推荐出考高考真的有困难,但是这个人的确是很优秀的人。这样它的功能就出来了。
沈健: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我们实行多年的高考制度的一种改革,应该看到这个改革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最初几次的探索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相信,自主招生也好,校长实名推荐制也好,随着进一步完善,会达到我们要选拔专门人才的目的。但是任何改革不能离开现在的社会现状,大家适应了多年的高考制度,特别是我们在目前还没有把高中毕业的会考和高等教育选拔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完全分离开来的情况下,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制的推荐必不可少还有很浓厚的高考背景。随着以后的发展,我相信我们要选拔一些专才,大家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注,中学和高校携手处理和有经验之后,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随着自主招生的不断完善,一定会成为现行高考的基本制度的重要补充。
聚焦点4:高考制度之愿景
公平 选择 科学 人性 个性
朱永新:一个好的高考制度,首先是公平性,对所有人应该都是公平的,有公平的机会: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第二,选择性,一个好的高考让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去选择考生,也让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学校。第三,个性,高考考出来不能全是一样,能够让每个学校有其个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适合他的学校。第四,科学性,科学性很重要,高考考出来的和学生的能力是相匹配的。具备这四个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好的高考制度。
沈健:我同意朱教授的观点,高考制度首先应该是公平、科学的。第二,能够为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有一个区分度和选拔性。第三,又要能够为我们现在基础教育改革有一个好的导向。如果能做到这些,我认为高考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
刘长铭:我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考试选拔,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公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强调科学,这两个指标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有时可能会出现矛盾。公平,适用于大的人群的划分或选拔,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我们仅仅坚持公平这样一个标准是不够得。公平就意味着把所有的人放在同样的一个标准下去衡量,但是特殊的人常是无法用通常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我们的高考除了要坚持公平,选拔性的考试除了要坚持公平的原则之外,还应该坚持科学的原则,并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这样的选拔才是科学的和完善的。尤其是,我们不能将公平绝对化。
特别观点
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和谐的人
朱永新:教育首先是培养一个和谐的人,让人拥有美好的人生,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就要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像国外,孩子学得最多的是人际交往与合作、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这些东西对孩子们一生成长是最需要的。
我们教育一直讲,要教育孩子一生最有用的东西,要让孩子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接。我们现在是让大部分孩子学那些一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不是所有孩子都要做科学家,我们现在用“让所有的孩子都做科学家”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这显然有误区。应该让少部分人走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道路,大部分人就是走培养人的道路。
反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刘长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这是贻害中华民族很多年的说法,其实任何比赛都不会在起跑线上决定输赢。我们现在缺乏的是把一个人近几年的发展放到他或她一生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规划,我们的教育缺少长远的眼光。其实在上中学或小学的时候,有些孩子发展得快,有些发展得慢;有些显露的早一些,有些显露得晚一些。那些暂时发展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或者是按照我们的标准,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他们其实不一定是差的。这就像运动员在跑马拉松时,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该是在速度、体力、情绪、精神状态各方面都做一个很好的安排,最后才能达到终点。
事实上,今天规定的一些课程标准,认为在每个阶段都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其实,实际中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发展得早,有些人发展得晚,有些人有自己兴趣,他没有一味迎合我们的教育标准。而这样的人很可能将来是大才。实际中的人才是多样化的,我们不能拿规定好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认为符合标准的才是好的学生。事实上,有很多后来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上学的时候可能都不是最符合学校标准的学生。我们现在过分地要求学生发展符合教育者规定的标准、符合学校制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的发展规律。
区域特色
一年多考 形式多样
江苏高考改革出实招
2008年,江苏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改过去高考只看文化考试成绩的招生模式,通过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探索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以文化课考试、专业测试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新型高考招生模式。
据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目前江苏现阶段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到第三年,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具备一定水准的高校更多地参与到自主招生里面,今年将有16所高校进入自主招生行列,涉及到的招生计划有将近1万人,相对以前大大的扩大了。
二是在考试内容方面,江苏省的考试命题既要考虑到有一定深度、合理的结构,可以体现出差别化的命题和内容以外,还要更多地注意考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在考试形式上,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制度,采用多次考试,目前江苏省形式在英语的听力考试上进行试点,实行一年多考。
四是采用部分学校注册入学,目前江苏省已在部分高职高校实行注册入学,对现有高中阶段的高中生,包括中职学生,鼓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性参加注册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