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汽车品牌,不能靠噱头


       本文原载于2011年3月11日《环球时报》第15版。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纽约时报》指出:“中国汽车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还不会走就想学跑。”这话很刺耳,但不无道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打造中普遍存在“重光环、轻技术研发,雄心大但市场基础不稳”的问题。殊不知,可靠的质量、先进的技术、完善的服务才是品牌安身立命之本,再巧妙的造假和“忽悠”,都是自欺欺人。

       2007年,中国汽车业的明星比亚迪就大胆提出“2015年中国汽车第一,2020年世界汽车第一”的口号。这种“放卫星般”的豪言壮语底气在哪里呢?大概是比亚迪头顶那些耀眼的光环:受巴菲特青睐、民族汽车品牌、环保节能概念、奔驰合作伙伴,不一而足。然而,2010年,“五星级造假事件”、问题变速箱等负面消息浮出水面,比亚迪的神话瞬间被击碎。

       其实比亚迪“忽悠”的手法并不算高明:先是发布莫须有的“意向”,然后股票大涨,而随着“意向”的水落石出,股票开始下跌,然后再次抛出令人心动的“意向”,周而复始。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成功”的资本运作。只是,这种运作能持续多久?诚信是任何品牌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失去诚信,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显然,光环不能当饭吃。打造自主品牌,不能押宝光环效应。解决比亚迪的问题,需要踏踏实实念好“品牌经”,走创新之路。“创”字的左边是粮仓的“仓”,代表丰收,而右边是两把刀,一把长刀,一把短刀,这充分说明“创”是要动真格的,需要付出心血和代价的,一味依靠简单低级的模仿不会有出路。

       更何况,汽车工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外资品牌凭借这一核心优势在中国所向披靡,如果国产汽车只知道一味抄袭和模仿,很难有大作为。现在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在专利研发上取得突破,带了好头,这才是希望所在。相比之下,比亚迪的车型仍有不少抄袭痕迹,即使是刚上市的M6也明显模仿丰田普瑞维亚,只是在一些小环节上有所修改。这种一味照搬、模仿,对于品牌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长此以往,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只能是廉价、山寨的代名词,这势必将企业带入穷途末路。

       现在,许多人会注意比亚迪头上另一个光环———奔驰合作伙伴,却没有看到,奔驰合作伙伴是否有与奔驰这个品质与荣誉并重的品牌并驾齐驱的实力。品牌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华而不实的噱头,只能成为受到抨击的证据和茶余饭后的笑料。

       汽车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它需要长期的积淀。或许几个亿在一年可以砸出一个“王老吉”,但是几十个亿在几年内也砸不出一个汽车品牌。国际上叫得响的汽车品牌往往有几十年,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而自主品牌汽车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如果把质量“零缺陷”理念抛到九霄云外,无论怎么打广告、傍名人、请明星代言,都很难把品牌打造好。

       出于对自主品牌的关爱,我们希望自主品牌车企在品牌之路上能更加务实,严格控制好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在品牌、技术、资金和人才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细心和耐心;在品牌文化上,全面落实“诚信、创新、责任”三个基本点,取长补短,脚踏实地,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