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记者会上称,住房保障法是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项目,目前住建部已经初步形成了初稿,住建部将会在一定的时候征询公众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表态称,“这项工作绝不会耽误,也绝不会拖延”。
我们可以设想,不出意料的话,“十二五”期间出炉中国首部住房保障法也许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我对此很感兴趣,天真的提出5点哥德巴赫猜想:
一是,《住房保障法》于2008年11月被列入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该法的起草工作, 那么,掐指一算,2012年或2013年出台此法也许是冲刺的年头。
二是,虽然国外类似住房保障的法律在几十年前或者上百年前就已诞生,但是,这部法律是中国国内少见的针对特定领域的一项专门法律,堪称中国立法历史上的一项创新或突破。
三是,在全中国,城乡普遍建立一户一宅的住房基本保障制度,真正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据悉,2008年,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议案,政府在法律上,为无家可归者、贫困人群以及单身母亲等提供住房保障,而到2010前,“住房权”的实施范围能够扩大到所有居民,并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来保证民众的这项权利。
四是,保障性住房多多益善。在保障房方面,目前全国覆盖率大概不到8%,如果未来“十二五”规划里3600万的保障房都完成的话,大约也只占20%,长此以往,如此推算,离像新加坡组屋占到80%以上的比例尚需好几个“五年规划”或者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知道,2010年全国销售商品住房9.3亿平方米,算下来大约900万套,而2011年我们提出了1000万套的保障房任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首超普通商品房,这是国人的幸福!
五是,保障性住房的融资平台很宽广,融资渠道也亟需多元化。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和新政策支持,今年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具体说就是1.4万亿的投资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土地出让金的10%以上比例,公积金的余额比例,保险资金的投入,房地产信托基金的运作,以及社会资金的注入,加之国企、民营以及品牌专业公司的合作共建,等等,等等,一场保障性住房的大开发、大投入、大建设、大使用的魅力战场正在神州大地恢弘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