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诵诗词 何故满堂彩
一、书记诵诗词与喝彩定义
汪洋如一个久经考验的演说家,先来一句颇具煽情的开场白:“祝大家今年18岁,明年16岁”,吊一吊大家的胃口,集中大家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情绪。在大会主持人、省政协主席黄龙云的邀请下,温情脉脉的汪书记精神抖擞,热血沸腾:“我想朗诵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以表达对女性的尊重,李清照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女词人。”
汪洋打了一个腹稿,指挥着回忆和语言的脑细胞,右手握话筒,左手抬空拳,目视前方,神态自若,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他首先朗诵的是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诵毕,兴致勃勃的汪洋又来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接着,省政协主席黄龙云登台献上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赢得满堂喝彩。广州日报3月9日头版头条的题名是《书记诵诗词 委员满堂彩》,突出重点。
文艺喝彩,是文艺欣赏、文艺共鸣、文艺批评的一种常见的现象。细一揣摩,大抵上可分为喝正彩、喝倒彩、喝跟彩或喝礼彩几种形式。喝正彩,指文艺节目与当时的演出场景、时代背景、演出水平和受演者的即席心情完全合拍,产生正相关的共鸣而鼓掌欢腾。喝倒彩,指文艺节目与当时的演出场景、时代背景、演出水平和受演者的即席心情不合拍,产生负相关的共鸣而假装鼓掌喝彩,有时候有的人也来个吹口哨、小动作之类的恶搞。喝跟彩或喝礼彩,指受演者并不必然地赞赏所演出的节目,出于礼貌或者出于仪态上的考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跟着别人一道勉强鼓掌与喝彩,其中也包括部分的喝倒彩的受演出者。
作为文艺评论,上述场合的喝彩,到底是不是完全的喝正彩不得而知,对于朗诵那两首诗词的意境是否合乎听讲者的心律,倒是可以考究的。
李清照(1084~1155)是南宋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婉约豪放派的女词人,她后期创作的诗词,饱含着金兵入侵、南宋灭亡和家破人亡的家仇国恨,忿世忧郁而凄怆难平,励志豪放而思绪纷飞,笔锋遒劲而婉转自如,词语绝伦而气势磅礴。所有这些,都是没落社会没落阶层的回光返照和杰出词人杰出意境的真实反映。
如果是太平盛世,绝对是不会出现李清照这种天才与天才的诗词的。如果是灾难深重之年,作者故意粉饰太平,所作诗词也绝对不会千古流芳的。所谓“多难兴邦”,就在于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文豪、乱世出悲歌。李清照有高尚的情操,有远大的理想,但现实上什么理想也无以实现,只能是用批判与励志的办法来抒怀,排遣心中的怒火与愁怨,唯一的武器就是以诗言志、以诗示民。
二、两首诗词简介
1.《声声慢》
《声声慢》一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在宋末元初享有盛誉,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朵奇葩。其意境深邃、韵味十足、气势磅礴、婉转绰约、情真意切、回肠荡气。更有甚者,开首三句一连串14个字的七个重叠词,尾句4个字的两个重叠词,跌宕腾腾,遥相呼应,世上罕见,极其优美,令人手不释卷,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李清照《声声慢》全文如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析】
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沦丧,国家陷入了战乱苦难的深渊,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转死沟壑,哀鸿遍野,处于水深火势之中。李清照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也历尽劫波,同样遭遇了国亡、家破、夫死的巨大灾难与不幸。这首词写她晚年流落江南的日日夜夜从早到晚的冷清生活,围绕“寻觅”、“冷清”、“凄惨”、“悲戚”和“愁云”进行撕心裂肺的心理发泄,中心思想是个“愁”字。
关于写“愁”字,李清照晚年有许多诗词写到。除了本词的“思愁”,另有“睡愁”、“梦愁”、“醉愁”、“日夜愁”,如《如梦令》、《醉花阴》等名作中缊藏着一股股忧愁与惜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词中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出惜花的心情。惜花,就是惜春—惜时—惜人。每逢一场暴风骤雨,落下一堆残花败柳。面对恶劣的气候醉生梦死,愁的就是人的精气神不爽。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另一首《如梦令》)她酩酊大醉后,不知所以,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不知归路”就是“不归之路”,隐含着自己犯了严重的路线错误。在那个汪洋的水浒上,为了明哲保身,大家争先恐后上船逃命,连滩涂上的鸥鹭也感到惶恐不安,四散逃走。愁的就是醉酒误事,慌不择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写心的凉愁,不仅仅“愁永昼”,而且“半夜”更愁,无以排遣,表示对永远失去的丈夫赵明诚的殷切思念。
李清照是南宋的一个望族的女知识分子,一旦国家发生政变,改变了国体与颜色,立即会丧失民族利益与阶级的利益。作为一个手无寸铁弱女子,根本无力扭转乾坤和改变衰败的命运,也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只有以忧愁抒怀,慨叹世间的冷暖与命运的不公。
2.《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也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与《声声慢》的风格迥然不同,遒劲刚毅,大义凛然。不再空悲戚地发慈悲与愁云密锁,而是誓言要对于黑暗的社会进行殊死搏斗,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慨。
《夏日绝句》全文如下: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简析】
这首诗作于宋末南渡以后。气势如宏,大义凛然。由其词的婉约低徊陡然转变为诗的豪放不羁,两种风格迥然不同。
人杰,指人中豪杰,英雄模范人物。汉高祖刘邦曾表扬萧何、张良、韩信是人杰。鬼雄,指牺牲者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屈原《九歌》、《国殇》中的那些死于国事的勇士与爱国人士,即使作了鬼也不愧为阴界的英雄。李清照用文句对衬的“人杰”与“鬼雄”来歌颂为国尽忠的的英雄模范,褒扬英勇献身的的战斗精神,鼓励南宋政府与军民敢于抗击金兵,收复破碎的山河。
项羽“不肯过江东”是个历史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等成语,与项羽的失败经历相连。项羽是与敌人血战到底而英勇献身的英雄豪杰,既是人杰,也是鬼雄。李清照以此事件与人物作为样板,批判南宋王朝的逃跑主义与绥靖主义。
项羽(前232~前202)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曾响应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运动。出身于楚国望族,但敌视秦王朝暴政,带兵响应农民起义,代表穷苦大众的利益。项羽最后的敌人是刘邦。刘邦(前256~前195)是农民起义的叛徒,出身于楚国的大地方豪绅阶级,当初参加农民起义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项羽的部队来打仗,然后取而代之,夺取胜利果实,建立刘氏的新封建王朝。秦亡后,项羽自立为楚霸王(伯王),大封诸侯。刘邦为争夺王位发动了兵变,起兵大战项羽。项羽4年历经大战70次,小战40次,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功臣。刘邦则屡战屡败,基本上是混进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分子。
公元前205至公元前203年,楚汉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大战,项羽兵败。公元前202年10月,队伍退却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汉军开始发动了心理战术,汉军士兵大唱怀念楚国家乡的歌曲,扰乱楚军的军心。同年12月,汉军以70万大军对楚军10万溃军完成了战备大包围。楚军长江以北全部沦陷,节节败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江对面的乌江亭长(官名)划船到对岸接应项羽,说江东有几十万人,过江以后仍然可以稳稳当当地作大王,项羽不从,誓与100余名将士一同存亡。项羽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8000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项羽)难说心中没有愧吗?”说罢,将自己的征战达五年的战马赠送予亭长。项羽与虞姬唱了一首“壮气歌”,虞美人自刎。项羽且战且退,项羽身受重伤12次,一人奋力拼搏,仍然杀死汉军三百余人和大将、副将各一名。项羽最后退至乌江,自刎而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江自刎”。
项羽是坚定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个左翼的造反派。但是,在与秦军的战斗中,曾坑埋秦军俘虏二十万,以至于后来丧失了军心与民心。他的失败与壮烈牺牲,确实为世人所敬仰。但滥杀无辜的行为、刚愎自用的性格,犯过严重错误。这件事情很少有人知道。
介绍以上两首诗词后,对照汪洋的三八妇女节吟诵作兴,总觉得有些纠结似的。那两首诗词确实是非常优美,思想内涵上和艺术形式上都堪称一绝。作为古代女流之辈的李清照,确实是巾帼不让须眉,名扬千古。然而,个人认为,以诗言志、文艺熏陶、典型感化固然是好,应当切合实际,对号入座才是要领。
三、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也是政治工作者应当留意的地方。
一则,三八妇女节和全国政协会议,大家一直都乐哈乐哈的样子,在此时此刻朗诵一些悲戚感伤的诗词,她们是否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文化熏陶”?
二则,到底是要学习李清照本人,还是学习李清照精神?李清照不是从政的人士,填写诗词也是业余的爱好。那些女政协委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思想、文化与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很少是从事文艺创作与演出的。如果说学习李清照精神,如何与她们每个人自己的身份对号入座?
三则,她们的价值观、鉴赏观恐怕是不同的。女政协委员中,有的可能是有一定资格的女干部,有的可能是民主派人士,有的可能是家财万贯的企业家,每一种人有每一种人的利益诉求与处世哲学,应该不能“一刀切”地如对共产党员那样的讲政治、讲理想、讲人生、讲前途、讲牺牲。
四则,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因贪污腐化已经被逮捕法办,证明了政协这一块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摊在战时,出现国家与民族危机时,各个阶层的委员比较容易建立统一战线,发挥李清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摊在平时,各个阶层的委员首先考虑到如何保护本阶层的利益,赞成私有化的会投私有化的议案,赞成外资企业自由化的就主张让外资企业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摊在唱《万水千山总是情》总算可以,摊在“为封建统治者而死”恐怕有的人不能够接受。
李清照的诗词写得好,不等于境界很高,她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李杜白是忧国忧民、反对权贵、玩世不恭、同情底层人民境遇的平民型诗人,更能够高屋建瓴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在李清照那里好像缺乏这种既爱国家又爱平民的高尚情操与平民气质,大多数诗词是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悲歌,脱离了群众生活与个人感情用事。
五则,按照主流经济学者吴敬琏等人的说法,现在是“改革盛世”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盛世时期还要盛世,比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要强一百倍。既然如此,既然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相安无事、生活无忧、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怎么可能与李清照那个衰落的时期相提并论?怎么可能是“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愁肠百结?怎么可能“无颜见江东父老”、发誓要当“人杰”与“鬼雄”?
书记诵诗词,何故满堂彩?他们到底是喝哪一类型的彩?这还真是一个谜团。反正,给人的印象,似乎有些华而不实,或者有些牵强附会。普天喜庆的节日里,却听到一些非常伤感的囧语与雷语,越是多愁善感或感情脆弱的人,越是容易犯嘀咕,即使当面不说,背后肯定会有一些想法的。
特别是那些金满箱银满箱的大资本家身价的政协委员,凭什么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感化她们?更加滑天下之大稽。既然如此,那我们工人阶级应当“当”什么、“为”什么呢?作为政治工作者,今天这样“即兴”地用旧诗歌来感化富人阶层,明天将用什么工具来感化贫民阶层呢?
主要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2011年3月9日星期三A1版:在粤全国政协委员庆祝妇女节,李长春送上节日问候,汪洋黄龙云出席。书记诵诗词,委员满堂彩。
字数:5281字
声明:本文为最近原创作品,在纸媒上刊登与广告类网站上转载,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