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教育被行政和市场所“劫持”
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本力量,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然而,我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我想,钱学森之问深深地震撼了国人的内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深切感受到我国大学教育存在一种深层次危机:失去了基本的独立性和自由,成为行政和市场的附属物。
行政从上面控制了大学教育的发展,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去行政化”这一改革,也有大学开始在尝试推行,但要从整体上成功完成,却还很漫长。
而市场从下面“捆绑”我国大学教育,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自从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就业情况就成为学生、家长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往往是跟着经济社会的短期现实需求走,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培养什么人才,教师也是忙于奔走于学校和市场之间,搞各种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项目,整个大学教育特别强调与市场接轨,显得紧张、忙碌而又浮躁。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学生向我提一些基于强烈实用主义思想的问题,如,西方经济学也不能用来赚钱,学了又有什么用呢?看来,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我国大学教育理念和行为变得越来越来短视和功利化。大学教育应该是面向全球化,面向宇宙化,面向未来,现在却面向市场,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市场所紧紧捆绑住。
大学之“大”,乃是因为她始终蕴含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些基本价值理念,如宽容、宁静、人性关怀、进取、创新、责任等,并以这些价值理念作为其日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积极去培养人才,创造知识,“主动性”地服务社会,去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大学教育与其说是被动地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倒不如说是主动去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是与经济社会的短期现实需求相对抗,即大学教育应该“教育”经济社会,而不是经济社会“教育”大学教育。如果是经济社会“教育”大学教育,那么从宏观上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长远方向,陷入迷茫和混乱之中;从微观上来看,行为主体就会显得过于功利和浮躁,而且,我们也不需要去读什么大学了,直接进入经济社会接受教育就可以了。
现在,我国大学教育上面被行政主导,下面被市场捆绑,看起来大学教育有很好的长远发展规划,课程体系设置也逐渐向市场靠拢,生源也不愁,但是就是培养不出什么人才。行政主导大学教育,也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主导大学教育,这与大学本质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市场捆绑大学教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从微观来看,在此理念下,高校培养的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人才,充其量也只是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奴才”,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品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充满其整个内心世界;从宏观来看,大学教育始终附属于经济社会,是经济社会在不停地“教育”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失去了其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的应有的战略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避免地缺乏有力的超前思想理念的引导,变得浮躁,失去活力。
可见,我国大学教育上行政主导,下有市场捆绑,处于行政与市场这两大力量之间,被二者所“劫持”,处境堪忧!为此,一方面,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反思,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地、有效地推行大学教育去行政化,破除“官本位”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剥离大学教育的就业功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交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大学主要是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进行充分的岗前职业培训,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急功近利,总想把大学毕业生一招进来就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