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一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9%,这意味着物价上涨的局势已经相当严峻,在这个物价高涨的年代,消费者对价格变得异常敏感,对“低价”(平价)商品需求强烈。近段时期,在广东省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部分零售企业已尝试开设平价商店、平价超市、平价专区,以稳定物价,广州首家平价超市——黄边店随之应运而生,并已在今年一月份正式开业。
黄边店作为平价超市的一个作用是,在非常时期,如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时,物价飞涨,那么政府会通过平价商店来平抑物价,平价商店“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群众必需农副产品(具体价差幅度由各地制定),并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按照与政府的协议履行稳价惠民义务。”政府会给予适当的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
按理说,平价超市是惠民政策,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是否合理?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看,在某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整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而一旦市场价格过低,生产者不愿意生产或生产力无法满足供求关系,将会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平价超市如果仅仅依靠价格取胜,不仅是资源内耗,更可能对整个市场运作系统造成紊乱和伤害。毕竟,销售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与市场价格保持合理差价。一味地追求平价,反而会由于违背价值规律,产生预料之外的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利益。而且,在低价格与高成本的对冲下,产品的质量实难长期保证。
当然,政府以强大财力干预市场已达到平抑物价目的短期内将会凑效,平价超市得到了政府津贴得以发展壮大,但是其他千百家私营中小型超市在以本伤人的价格战中,根本没有能力与政府“撑腰”的平价超市竞争,如此一来,中小型超市便会逐渐被平价超市挤压和替代。然而也在那时,平价超市将成为市场垄断体系,我们知道,当垄断者失去任何竞争对象,市场价格就是他说了算,一旦垄断者利用市场的控制把持市场价格,那样的情景也只能用不堪设想来形容。
据介绍,平价超市的出台是“借鉴新加坡平价超市的经验,在物价上涨时,为政府平抑市场物价,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这并不是新加坡经济复苏的“重要措施”,而是在当时的经济危机中,新加坡政府提供百分之十的公司税和房地产税回扣,高达百分之四十的工业用地租金的减免,以及水电交通电信等收费的减低和回扣。比如2009年新加坡政府通过分发更多回扣和津贴来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这项补贴的总值达到26亿新元,按照计划,新加坡国民2009年可领取的消费税补贴以及乐龄人士花红将增加一倍,纳税人也将在2009年估税年获得20%的所得税回扣。多项惠民利民措施齐下,才挽救了新加坡的经济滑坡。
因此,平价超市只能作为一个过渡方法,不是长久治本之法。合理调整收入以及透明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流通环节成本,对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降低流通的交易成本,才可做到有效调节,而最实用的方式就是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百姓收入,减少税收,抑制部分垄断商品扰乱市场价格,才是上策。至于平价超市的大力推广还希望政府三思而后行,以免“顺得哥情失嫂意”,到头来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文章发表于2011.3.10《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