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都会经历筹建创业、发展成长、持续经营、衰退转型等几个阶段。无论在哪个节点,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管理问题和经营困难。而这个时期,总经理或老板的应对策略显得犹如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板不能有效平衡内部各种资源和树立信心,那也很难确保下级和执行层与企业一起共度难关。老板的思路是否可以考虑下面的方向?
1. 紧密抓住中层的TEAM建设,明确职责和分工,加强自身威信的树立,“言必行,行必果”,形成相对的和谐;
2. 加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在人力资源和行政资源上加强规范管理,形成一些必要的规矩,树正气、讲公平,坚决杜绝不良习惯,加强持续的福利投入,而非简单的加薪和一次性奖励;
3. 尽快建立相对标准的薪酬体系和员工成长路径,告知员工,让员工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4. 建立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跟着感觉走,不靠其他人简单印象评价一个人,更多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周全的系统评价人。
同时,具体在用人上,我们应该更多注重
1. 用人上淡化学历,应以德为先,用人之长,发挥优势。
内部频繁的非专业人员从事该专业工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是对业务本身很大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该业务的全面性把握不会很好,对细节要求不会到位。
2. 应该讲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选择一个人后,应该给他一个施展空间,提供指导和支持,多鼓励;往往一句肯定的话,比物资奖励来得更有效。用一个人的到来能短时间改变一切现状的思想应该抛弃,而更多的着眼用系统和体系的改良和提升,用制度管理队伍,让队伍用好制度。
3. 对员工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企业里通常有三类人:“人财”---“人在”---“人灾”。
一类是“人财”,约占10——20%,按照“二八原理”,这20%的人在为企业创造着80%
的财富,他们的产出远远大于对他们的投入,他们是企业的宝贵而稀缺的资源,一定要善用、重用、用好,想尽一切办法防止流失。这部分人的流失不仅直接打击公司的经营活动,而且还会塑造和帮助了公司的竞争对手。因此,管理者在忙于经营和市场竞争的同时,不能忘记人才这项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竞争。
另一类人是“人在”,约占70——80%,他们的产出基本等于或稍大于对他们的投入,对这部分要在态度、知识、技能、习惯、文化认同等方面加强培训、培养和提高,尽快尽量地让他们转化提升为“人财”。
第三类人是“人灾”,约占5——10%,这类人是企业的祸害和垃圾,他们的产出小于对他们的投入,甚至还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产出,要建立淘汰机制,进行无情和有情的清理。
总之,对“人财”要保护,对“人在”要转化,对“人灾”要清理。只有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才能保持团队的活性和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这跟GE韦尔奇的ABC用人理论完全吻合。
第三类人是“人灾”,约占5——10%,这类人是企业的祸害和垃圾,他们的产出小于对他们的投入,甚至还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产出,要建立淘汰机制,进行无情和有情的清理。
总之,对“人财”要保护,对“人在”要转化,对“人灾”要清理。只有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才能保持团队的活性和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这跟GE韦尔奇的ABC用人理论完全吻合。
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随着竞争越来越难,但是随着政府的持续关注和中小企业老板能力提升而变得更为宽旷。企业的发展依旧是依赖人去实现,用好人就是管好企业。
(中小企业困难时期的老板应对思路之一——中小企业用人之道,黄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