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三角结构”之不可行性假设


“倒三角结构”之不可行性假设

记得读MBA的时候,在《哈佛商业评论》里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正三角与倒三角”组织结构模型。前后文全都忘记了,唯独对这个模型印象深刻:
 
正三角结构下,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直接面对市场与客户,分析需求,作出是否承接业务的决策;高层领导者设计技术思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模块并交付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接到任务后,将任务分解为更简单的模块,交付基层员工,并监督、指导、协调。基层员工是任务的单纯执行者(他们与市场及客户已隔了至少两层),形成成果后交付中层,中层将成果交付高层,高层最终将成果交付客户。典型的正三角组织是小型制造工厂,以及和家庭式的作坊企业---此处并无贬义,相当多的家庭作坊专业水准相当高超。正三角组织唯一的问题是:不容易做大。
 
倒三角结构下,直接面对市场与客户的是“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直接与客户沟通、谈判,作出技术决策,完成工作成果(或服务)并向客户交付。中层管理者在专家团队间分配资源,实施激励考核;高层管理者负责宏观把握企业战略方向,在中层管理者间协调资源,同时对中层管理者进行激励考核。倒三角组织有:医院、高等院校、交响乐团等。医院是典型的倒三角组织:接诊、开药、手术都由专家团队(医生)直接面对客户完成。医院院长可能是某一个专科(比如脑科)的专家,但未必精通口腔科、骨科、神经科等其他专业;很难想象医院院长对胸外科大夫的一场手术做出技术指导。
 
几年来的管理咨询中,我几次试着使用这个模型指导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方案设计。有意思的是,这个模型有着超强的“阐释能力”,但是利用其推动组织变革时,却举步维艰----我在与多家客户高层领导交流过程中,介绍了这个模型,客户高层无一不感到赞同,并明确表示“倒三角”一定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但他们又一致表示,“倒三角”短期内很难实现。问其原因,答曰:企业人才队伍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专家团队。当然,这是一个相当强有力的“不可行”理由。但既然认准了方向,管理变革在趋势上就应该促成“倒三角”的实现。有趣的是,多数企业高层具体的管理思想,又处处扣住“正三角”,换言之,“正三角”在不断的得到强化和稳固。且看:
-          老板越来越忙,实在忙不过来了就设副职或助理分管一摊,组织架构越来越高耸;
-          没有流程的时候,老板还可以临时授权;流程梳理清楚了,反而事事要老板签批;
-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没有解放高层,反而使企业决策权限越来越上移---过去很多事情远在天边,老板看不见,只好放手。现在清清楚楚放在眼前,那当然还得事事过问;
 
企业管理是这样,似乎大到国家政治也是如此。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中国历代政治中,最好的当属汉朝,管理结构比较扁平,倾向于分权;之后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趋向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利是弊姑且不论,中国两千年帝国社会政治架构大步流星的奔向“正三角”,却是事实。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管理技术与手段愈加先进,在多数中国企业没有促进“倒三角”的形成,而是相反?中国文化基因里,是不是有根深蒂固的“正三角”元素?中国企业有无实现“倒三角”的可能?----这些问题我还不敢回答,只是做一个假设性的判断:中国文化不支持倒三角组织结构。
 
 
我知道,做全称判断是有风险的;但是不做全称判断,就不好玩了。
 
 
 
 
企业管理咨询业的领导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亚太最具影响力的咨询公司
发布者:汪亮 | 标签:企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