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光彩重生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2-03 作者:郭巍青
在各种各样关于春天的赞美词中,我特别喜欢“春回大地”四个字。我觉得,大地给人以坚实、厚重、有内涵、可承载的感觉,没有什么比“生机盎然的大地”更能给人带来希望的了。我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中,头一次听到海峡对岸传过来那首好听的歌———《明天会更好》,歌中唱道,“轻轻唤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玉山白雪飘零,大地光彩重生”,当时便觉得心头一震。好一个“大地光彩重生”,令我久久难忘。再往前,还记得读过毛泽东的诗句“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也是觉得很有一种画面感,充满张力和动能,因此印象深刻。
值此送虎迎兔之际,若以“大地”为题,谈谈新春感怀,那么我想重申自己两年前所写的一篇旧文的标题:建设我们的社会。我坚持这样的观点,在国家建设、市场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三者当中,社会建设一直被我们忽略,然而,它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才是我们的大地。致力于社会建设,激发社会活力,让大地光彩重生,应该成为我们的光彩事业。
社会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既有来自西方的经验启示,也有中国自身的理由。过去一个世纪中,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基本经验是,如果没有良好稳固的社会支撑,市场经济的单向度发展会酿成巨大风险。按照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市场原本脱胎于社会,但是却反噬了社会,这是社会风险的深刻根源之一。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遍及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就是一次风险大爆发。我们刚刚经历的金融危机,则是又一次风险大爆发。上一次危机的克服,靠凯恩斯主义、新政与福利国家。说白了,就是靠社会制度(例如法团主义与社会协商、工会组织、公民权利与福利)来约束市场力量,形成所谓最人性化的资本主义。然而,进入全球化时代后,资本的力量借助于技术革新而建立全球市场,福利国家却无力构建相应的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架构,这种结构的缺陷就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
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它发展了自己最抽象化的一面,即发展成符号化的货币游戏。它因此获得超强的力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将时间与空间重新组合。这个过程叫做“脱域”。但是,脱域的市场如果不能恰当地重新嵌入本地社会,不能获得“社会嵌入性”,就会变成对大多数人的风险与威胁。因此,怎样重新建设社会,就变得迫在眉睫。
中国如果已经进入了全球化进程,如果已经成了世界大国,那么,它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使公众参与经济决策、分享发展成果、获得福利保障,那么,国家的强大和市场繁荣就会变成抽象数字,并与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相互脱节。
例如,请看一看房地产。纯粹从经济角度说,它多么繁荣,多么强大,它深度发展了许多货币与投资的游戏技巧。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却又看到另外一套故事,里头充满了强拆悲剧和公众怨恨。公众的说法不见得都对,也未必能引出可行的政策,但是,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分裂却是明显的。市场力量的强横与社会的普遍无力感是明显的。然而,使房地产繁荣的模式,使房地产商致富的模式,使政府财政获益的模式,如果不能具有“社会嵌入性”,就是巨大风险,它一旦爆发,必将危害全社会。
防范社会风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这首先要求国家转变立场,从只重视招商引资,改变为优先重视社会资本的培育,投资于社会。因此,一定要发展社会保障,建立公平正义分享的财政体系;一定要强化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的制度平台;一定要赋权于公民,赋权于社会,激励民间组织、民间资源与民间创新的源头活水。
但是,社会建设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它更加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全球市场,而且为每一个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它使公民在社会交往、社会连接、社会讨论、社会创新等多个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这是社会建设的最大希望所在。所以,当我们看到草根行动、全民公益、志愿服务、社区关怀,乃至公民维权、社会辩论、腐败揭发、政策倡导、环保呼声、行为艺术、公民传播等等时,我们理应满心欢喜。这就是大地微微暖气吹,这就是大地光彩重生。
□郭巍青(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